全国人大代表杭侃: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杭侃: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长期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实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蓄力。
杭侃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考古人才奇缺,面对大规模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的需求,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并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办了四期考古人员短训班,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一批亟需的人才。改革开放后,国内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山西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办考古专业。
“考古资源被发掘出来之后,如何保护?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被公众所认知?如何更好地转换为当代社会教育资源乃至经济发展资源?”杭侃的发问让人深思。
“随着考古学科的迅速发展,2011年,考古学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种变化一方面意味着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问题。”杭侃表示,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表明国家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开始重视。但在考古学内部开设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之时,所设置的课程仍偏重于考古学基础研究的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本体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利用等问题,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受重视程度有限。
杭侃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有考古类文化遗产,还包括建筑、景观、聚落、文化线路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在现有的考古学科体系下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想要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建筑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和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如果仅将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作为考古学下设二级学科,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难以发展体现交叉学科特性的文化遗产理论,无法真正培养适合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为此,杭侃建议,要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强调文化遗产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完善文化遗产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机制,必要时成立国家遗产学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杭侃: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税费优惠守护湘绣传承
蔡光洁委员:加强中国书法教育普及
普京3年来首访白俄 乌克兰紧张:加强边境防御 波兰出手:开设军事训练课程
为戏曲的春天贡献力量
京剧李(万春)派武生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举行
文化遗产保护,一种特殊的写作
全国人大代表阎美蓉建议:推进数字藏品开发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麦家上两会,带了什么书?
宁海平调传承发展研讨会召开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8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7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41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97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8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