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诗歌日:比一首诗更重要的是什么?| 知书No.213

原标题:世界诗歌日:比一首诗更重要的是什么?| 知书No.213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该节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9年起确立,其确立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通过诗歌表达语言的多样性,让濒危语言有机会在其社区内得以被听到。

这一天也是为了支持诗歌回到诗朗诵的传统,恢复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对话,使诗歌艺术不再被视为一种孤立的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鼓励会员国积极参与庆祝世界诗歌日的活动。根据这一决定,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每年的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

而与此同时,我们对诗歌的定义和感受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世界诗歌日这天,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有多久没读过一首具体的诗歌作品了?身边喜爱诗歌的朋友有哪些,他们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为什么要都诗?还有多少人,偏爱着诗歌?

人工智能都会写诗了,比一首诗更重要的是?

诗人廖伟棠在《我偏爱读诗的荒谬》一书中写道:“把诗字拆开,左边是言,右边是寺,诗人就是用语言去建造寺庙的建筑工人。”

近日,公众关注和讨论的ChatGPT4.0版被夸“大脑”中的知识点更多了,“知识面”更广、语言表达能力也更强了。而在此前,中文一直被视为ChatGPT的短板,4.0版明显改进了这一缺点,甚至还为宁波写下“烟波江畔古城秀,天一阁畔月湖舟”的古体诗。

在人工智能都能写诗的当下,暂且不论诗歌本身是否好理解,身为创作者的诗人本身是否受到了挑战?

廖伟棠《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一页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2年2月出版

从人工智能培养的过程来看,开发人员是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来开发的,但对诗人而言,大数据深度学习对诗人来说不仅无效,反而会有所妨害。尽管算力的进步能增加人工智能的“记忆力”,但很难做出独创性的“发明”。一遇到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ChatGPT就会给出模棱两可的说法,被网友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指的是诗从古至今都很强调的特质:“独到”。诗歌作为语词,每个诗人需要具备拓荒者的冒险能力。对于写作的挑战则是,每个诗人都需要用语词,照亮生活,成就诗句。

廖伟棠在书中举例说,月亮是很有诗意的东西。“超级月”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名词,用现代的方式、科学的方式去重新接近这个主题,通过创造性地颠覆营造出诗意。这无异于日常生活的点金术,让生活变得丰盛,重新审视每一个平凡人身上所带的诗的元素,通过书写、保存、传递,也许最后能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又是开放性的对诗的定义。最终像里尔克说的那样,“建立起一座庙宇,在你们的听觉深处”。

将诗的宇宙随身携带

作家李修文曾说,“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在什么样的境地中,总有那么一句两句诗词在等着我们,见证着我们,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和它们破镜重圆,互相指认着彼此”。

《诗来见我》就是这样一本奔跑着的诗之书,也是一本安身立命之书。李敬泽说:“读此书,便知道,古人的诗其实不在书里,在我们的命里,在我们的路上。那不是古诗,是我们心底的话水落石出。李修文谈古诗,不是鉴赏不是学问,他与古人白刃相见、赤心相见,他把命放在诗里,让那些诗句有了热血和魂魄。这哪里是谈诗,这写的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命里的江湖、心里的道路。”

李修文《诗来见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出版

“诗歌是语言的利斧,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必将照亮人的生存。” 在穿越古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遇见十万个秋天,也可以遇见不同的雪,不同的人。

它还是时间的玫瑰,回到豆瓣诗歌年度榜2022年的诗歌分类榜单,阅读北岛《必有人重写爱情》,就仿佛走进一场真诚的回顾展,一诗一文的形式相互交替,摄影中的诗人、绘画中的诗人、他所经历的时空与人、事、物,诗歌依然是那条贯穿始末的线。绘画像是他尚未发声的文字,是他诗歌的另外一条河流,是将隐喻隐藏得更深的精神轨迹。

北岛《必有人重写爱情:北岛作品》理想国 2022年4月出版

好看的诗集很多,有的单纯看名字便会被吸引,《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用读者的话来进行题解便是:“比较惊喜的诗集,将目光投向更远处提请人们铭记并警醒。虽说叫作‘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实际上展示的是‘时间如何不流逝’。”作者帕切科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西语诗人之一,他与定居墨西哥的阿根廷大诗人胡安·赫尔曼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并称为当代墨西哥诗坛三巨头。他的诗在语言上平实、自然,但包含深刻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思考,多以时间、自然、人类存在以及历史变迁为主题。

[墨西哥] 帕切科《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诗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11月出版

好的诗歌离不开好的翻译,保罗·策兰的《秋天》我们从秋天手里吃叶子,和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都能将我们带入沉思,这本由范烨翻译的诗集,语词间将艺术的轻盈与现世的沉重完美结合在一起。

把诗和远方还给生活

洪子诚先生《在北大课堂读诗》一书中说到,“80年代在大学课堂上出现的这种解诗(或‘细读’)的工作,其性质和通常的诗歌赏析并不完全相同。它出现的背景,是‘现代诗’诗潮的兴起,和‘现代诗’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直接面对有关诗歌‘晦涩’ ‘难懂’的问题”。

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出版

解诗和“细读”活动,其基本点是借助具体文本的解析,试图探索现代诗有异于传统诗歌的艺术构成,也试图重建诗歌文本和读者联系的新的途径。如果依朱自清先生的说法,那就是,这种解析自然也要“识得意思”,但重点关注的可能是“晓得文义”。

他同意“重新做一个读者”的说法,而选读“近年诗歌”,目的也是要从“读者”的角度,在态度、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做调整。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中则提到,因为诗也是一种抚慰人心的软力量,像尼采所说的历史一样,具有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能够将过去的、陌生的东西与现在的、亲和的东西融为一体。通过诗,才可能产生最高的同情与合力,可以说,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与原有的整体重新结合。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出版

《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是一本关于现代诗的入门书,雷格以诗人、译者、评论家三合一的身份,精心甄选叶芝、里尔克、艾略特、博尔赫斯、希尼、辛波斯卡等15位20世纪西方诗人,他以文本精读的方式,所作的详细导读让我们对一张张诗人的面孔从模糊到清晰,唯有了解,才说得上何以偏爱。他主张将诗还给生活,讲透现代诗读法的同时,为读者开启领略现代诗非凡魅力的独有路径。

雷格《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初岸文学 2020年4月出版

[美]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诗歌手册:诗歌阅读与创作指南》乐府文化 2020年9月出版

最后要提到的才是手册指南,一首诗在完成之后,必须让人“感到”像一首诗:它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效的在场。《诗歌手册:诗歌阅读与创作指南》中说:“诗歌必须在情感自由的状态下被创作出来。此外,诗歌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内涵。”什么是有效的在场?这个问题如同诗本身,需要回到生活中来回答,比写一首诗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生活本身,是青春,是时光中的相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草堂诗歌奖|年度诗评家何言宏:诗歌是一个时代的绿意与心灵
用诗歌将成都与世界相连!
苏轼最奇特的一首写景诗,顺着读从晚到早,倒着读从早到晚
用诗歌将成都与世界相连!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隆重举行
既是灯塔,也是洞穴:书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什么? | 知书No.176
走进江苏作家诗人胭脂茉莉|世界读书日
草堂诗歌奖|年度诗人胡弦:只有“写”是属于诗的事,其它的都不是
唯有友谊, 才是世界的珍宝(译者·书)
成都,用诗歌与世界紧密相连
贾浅浅“诗歌体”走红,学生竞相模仿挥洒“才华”,堪比高手过招

网址: 世界诗歌日:比一首诗更重要的是什么?| 知书No.213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001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