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不起,这一次年轻人不买账了

原标题:“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不起,这一次年轻人不买账了

文|媚舞千年(富书作者)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于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脱掉这身“长衫”,也是争论得热火朝天。

“孔乙己文学”是“失意书生”们的独白,他们不懂,明明说好了“读书改变命运”,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内心充满着怀才不遇的苦闷。

对于这一热点,央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

这样一番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毕竟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而是为了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若干年后,有些人不仅篡改了他的意思,更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孔乙己”们。

而“孔乙己”们真如所说的那般放不下身段吗?

将近百万的外卖骑手中,大学生占有惊人的比重。

在某外卖平台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在将近300多万的骑手中,90后的比重占到了其中的一半,其中还包括了将近17万之多的本科毕业生和6万多人的硕士研究生。

另一数据也显示了:在中国700多万的外卖小哥中,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3%,超过了21万人,研究生以及以上的学历占比达到1%,将近7万人,总计人数超21万人。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火了。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均是211名校毕业,毕业之后就业道路一直不顺。

弯弯毕业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却不足5千元,而她的朋友超超大龄跨专业考研,中传硕士毕业却不断失业,最近一份工作是去火锅店干保洁,想赚钱支持自己重新学画画……

看到这样的数据还能说“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吗?

年轻人的自救从没有被看见,工厂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最低的社保也看不见,

撇开大环境,对本质避而不答,非要给年轻人冠上好高骛远的名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把盐。

与其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还不如提出点可靠的解决办法,毕竟生存是头等问题,年轻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大饼和鸡汤。

不仅“孔乙己”们被戳中了痛点,那些靠辛苦劳动供出“孔乙己”的“短衣帮”们也迷茫了。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是“读书改变命运”,所以“短衣帮”们倾尽所有,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穿上长衫,跨越阶层。

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在一个送外卖都遍布本科生的时代,这袭长衫似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有人说“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现在是吃透了学习的苦,生活的苦还在后面。

对于“孔乙己”们来说,脱下长衫,或许并不是难事,但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我的一个伯伯曾经是国企的工人。在九几年的时候,在国企当工人是一件荣耀无比的事,不亚于考上公务员的光荣。

他拿着稳定的薪水和福利,工作时间也很固定,工厂还有配套的医院、食堂、和子弟学校,可以说一人工作,全家不愁。

那个时代呼唤努力,而像我伯伯这样的国企工人们也确实很努力。

他们也曾被教导,努力工作就会有明天,他们和如今的“孔乙己”一样,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未来。

但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国企的下岗浪潮席卷而来,我的伯伯也没有幸免。

新的市场经济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新的趋势。曾经属于工人的荣耀反倒成了那件洗过无数遍的外套上的纽扣,隐约透露出金光却早已黯淡失色。

他也尝试过一些别的营生,开电动三轮车、摆小吃摊,但终究好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像我伯伯这样的工人和今天的“孔乙己”们做错了什么呢?

他们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只不过是时代的一粒尘埃,被时代所裹挟,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旧时代的尘埃终将落地,新时代也终会翻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当你想要对别人品头论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并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拥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那些站在天空中的人,又怎能知道人间的疾苦呢?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也别忘了脚下的土地。

“孔乙己文学”的爆火,伴随着读书无用论的死灰复燃。

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读书的意义。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

下面一条高赞回答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读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浸润在知识的养分中,滋养的不仅是我们的头脑,更是心灵。

杨绛把读书比作“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

每个人生活的圈子是相对固定的,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是有限的,这样的我们从哪里获取指导和建议呢?最简单易行的方式是读书。

读书让我们用思维丈量更加广阔的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审视一切,教会我们从更多的维度看待问题,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养分,提升认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成熟。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就是依靠读书学习来提升认知的。

虽然挖煤的生活繁重艰辛,但他和别的矿工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别人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的时候,孙少平却在工作之余拿起书本抓紧时间学习,准备报考煤炭学校。

当哥哥孙少安被人忽悠着投资拍摄《三国演义》时,孙少平依靠自己的认知,阻止了哥哥一时的头脑发热,避免了经济损失。

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就算做着同一份工作,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从不是一句空话。

还记得曾经的那个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吗?同样是屠夫,但能将卖猪肉做成产业链的,也只他一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有知识有学历,才能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曾看过一句话“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碰触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

人生很长,成功不必急于一时,任何的爆发性的成长都离不开点点滴滴的积蓄能量。

乌云能遮住太阳,却不能阻止阳光。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最好的安排。

作者简介:媚舞千年,富书作者,一名宝妈,写作的路道阻且长,唯漫漫求索方能行稳致远,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听 | 用孔乙己文学自嘲的年轻人,自怨自艾不如付诸行动
活成“孔乙己”,不是年轻人的错
“孔乙己文学”事故,鲁迅怎么看?
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从“孔乙己文学”到“211高校毕业生收破烂月入过万”,再到“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
读懂“孔乙己文学”里的困惑与焦虑,“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最近轮到“孔乙己”,鲁迅梗为啥这么好用
小心话语陷阱,“孔乙己”标签不可随便认领 | 媒体札记
脱下“孔乙己长衫”的年轻人,开始去收银、掏海胆、打甜筒了

网址: “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不起,这一次年轻人不买账了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438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