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来”阅读分享会举行 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

原标题:“锦江春色来”阅读分享会举行 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

4月4日下午,在成都锦江区文化馆,“品锦江”系列读书会活动的第三场“锦江春色来·与你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以读书分享的方式举行。

饮锦江水,当知锦江几多长?锦江起点在何处,终点在何方,别名又有几多?世人只闻钱塘可观潮,可知锦江壮阔亦波涛?知名电视主持人周东向慕名而来的听众们娓娓细述锦江故事,也讲解少有人知的成都文化冷知识。

今年1月的夜游锦江活动(摄影 王勤)

你知道锦江还有个“粉江”的妩媚别名吗?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也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少有的穿城而过的河流。它从都江堰奔涌而来,自唐以后,从“双江并流”变成了“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民间称其为“府河”和“南河”,2005年时统一更名为诗意盎然的“锦江”。

“大家都知道锦江之名来源于‘濯锦之江’,但锦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粉江’,大家知道么?”周东的设问,让所有人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千百年来,锦江衍生了20多个别名,例如“京江”“郫江”“检江”“永平江”等,其中“粉江”最令人遐想,意为“粉丽之江”,因为锦江水质好,制出的水粉胭脂品质优、上妆好,为成都美女更添丽色,也为其赢得了“成都粉子”的美名。

现场观众们认真听讲

大慈寺为何被称为“古蜀之肺”?

大屏幕上,一张张有水有城有人影的图片,泛着淡淡的黄色,拉出时间的车辙——1908年,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拍摄了锦江九眼桥;百余年前,美国人路得·那爱德所拍摄的老成都景像汇成了《回眸历史:20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人中的成都》,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的那爱德,记录了成都和成都人的真实生活。

今年3月,大慈寺里的茶园(摄影 王勤)

“文脉成都,气藏大慈寺”,周东指着一组大慈寺的照片,给听众们讲述了许多人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在成都闹市中心保留的这座千年名寺,不仅留下了唐高僧玄奘在此受戒、生活的印迹,还有少为人知的苏东坡曾四次前往,品赏壁画、记文以敬,还赠予其父苏洵收藏吴道子画作的佳话。寺外照壁上的“精妙冠世”四个大字就是后人从苏东坡作品中集字而成的;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的七千多箱文物,在大慈寺安然存放了一年多。

“有人把大慈寺称为‘古蜀之肺’,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了”,现场听众王琪深有感触地说。

文字里的锦江:从名家名篇到现实成都

“成都那时将近有30万人口,在城墙圈子内的,约占5/6。这么多人用的水,几乎全由井里的水供给。成都平原,地下水非常丰盛,一般掘井到八市尺便见水了。掘得深的,不过一丈到一丈四尺。百把人,只要一口浅井,随你如何使用,如何浪费,它总不会枯竭……”著名作家李劼人所写《大波》中的生动文字,由成都居民用成都话现场朗读,令人如见一幅幅画面,如见民国成都的市井生活。

李劼人,是成都生活的高超书写者。周东分享的“文字里的锦江”,即有李劼人所著的《成都是一个古城》。这位留学法国的知识分子,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实业家,在民生机器厂、嘉乐纸厂担任过高管和创办人;在成都解放后担任副市长期间,做了许多保护文物、建设新成都的好事,杜甫草堂的今日格局、人民南路的城市“中轴线”等都与其密切相关。

已故成都作家车辐是老成都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他所写的《川菜杂谈》《锦城旧事》等都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成都记忆。周东分享了《锦城旧事》中的精彩内容,把一个乐天知命、好耍博闻的成都文人形象生动地传达给现场听众。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你问我答:袁庭栋与读者分享锦江历史文化
《半岛:食与自然》分享会举行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走进文字的“家”——中国文字博物馆
唐樱长篇儿童小说《青蛙节》阅读分享会长沙举行
开州区图书馆举行阅读分享交流活动
滕州市龙阳镇举办“感受文字之美 寻找书香之味”读书分享会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活动举行
探访神秘波斯的足迹:《新月与蔷薇》阅读分享会在京举行
鲁迅文学奖得主李舫作品分享会举行 写作是回溯与发现的过程
评论丨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

网址: “锦江春色来”阅读分享会举行 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507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