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解读

原标题:理解《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解读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

私欲减少又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

“无为”表面上没有作为,实际上无所不为。

治理天下,要以“无为”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扰乱民生,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解读:

本章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讲解“道”的运用。本章争议较大,其实理解老子的话很简单,按照字面意思朴素理解就行。

为学是指学知识和经验,会一天天增长。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永远没有尽头。而为道则是修身养性,也是没有尽头的,需要一天天去掉心中的妄念,让自己的身心回归自然,接近于“无”的状态,因此是不断减损,直到彻底去除个人私欲与邪念。这样有增有减,向外求学识是增,向内求柔静是减,向外是求学,向内求是求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修行。

如果领导人能够把私心杂念减损到了“无”,抛却个人利益,一心为公,那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再去做任何事,包括治理天下,就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无所不为。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为,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二是遵循自然而为,不扰民,不瞎折腾,不破坏,做了很多事而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德经》的核心观念,也是老子提出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积极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消极的,是倒退的,然而这都是我们对于无为的误解。无为并非真的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了看起来像没有做一样,做得非常自然。从本质上来说,无为是在解决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对立统一问题,试图找到一个化解矛盾,平滑进行质量互变的途径。老子早就看到了事物的运动性和矛盾性,如果一味地朝某一面发展,达到极致势必会转向对立面,而在转向另一面之前如何做到平滑过渡,如何做到顺其自然则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其实,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被很多人给误解了,以为是消极无为,遁世退隐之学,这真是可惜至极。“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通过“无为”来达到更好的“有为”,这是老子想要告诉统治阶级和领导者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表面上是儒家是正统,但背后奉行的是道家和法家,在本质上其实是道家。道家在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生活上的方方面面,老子的思想早就入于无形之中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怎么理解《道德经》里的“无为”?
渊回国学:老子为什么解读不了易经?道德经五千字就是最好的注解
新京雅集——《道德经与庄子全集》:海量历史故事讲透老庄
鹿邑:诵读《道德经》缅怀乡贤圣哲
《世说俗谈》出版:解读名著《世说新语》 接地气地理解魏晋名士|新书架
河南纪念老子诞辰2594周年及《道德经》问世2514年
如何理解《百花花贵图》的内涵
中外文学经典的智性解读
《道德经》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德经》:领悟三个字,日子越过越好

网址: 理解《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解读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998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