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镜子
原标题:写作的镜子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观点是怎么形成的?不是绞尽脑汁灵光一闪,不是蹲守在键盘前的灵机一动。深刻的、有价值的观点,需要一面镜子,观点是在“与某种镜像互动”中形成。没有镜子,坐井观天,胡思乱想,自言自语,无法生成观点。观点,观点,观看之点,谁在观?观什么?被谁观?《旧唐书·魏徵传》中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就是观点和洞见。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葛兆光教授对“镜子”有一番高论,他说:没有镜子,你只能自我想象;只有一面镜子,你只能从正面看自己;有两面镜子,可以看自己的正面反面;可是当你有了多面镜子,前后左右照,你才能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细致的自我认知。
确实如此,思想和思考,总预设着一面镜子,从不同的镜子,看到不同的问题,激发出不同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总需要一种镜像他者的激发,如果你拒绝真实的镜子,而是活在自拍美颜的“滤镜”中,用歪曲事实、自欺欺人、迎合自身喜好的滤镜看自我、看世界,你没有观点,你拥有的只是“自身缺点、盲点”在回音壁中的自我强化。如果你不是“以史为镜”,不在真实的历史中观照当下,而是“以史为墨镜”“以史为哈哈镜”,你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认知。
批判性思维的驱动,也离不开一面镜子。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中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与自己心灵的特殊而亲密的关系当中,我们需要将这种无意识的关系转成有意识的和深思熟虑的关系。“特殊而亲密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恋”或者“自嗨”“自闭”“自欺”,人天生就是一种自欺的结构,打破这种自欺自恋,需要的就是洞见真实的镜子。当你在心中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观察自己思维的“大屏幕”时,摆脱那些未经训练所致的陷阱和直觉思维,了解自身的心智结构,这个过程才能生成深刻的观点。
我们经常用“思辨”“辩证”这样的词,思辨的前提是什么?得有一面镜子,有镜子提供的一个对话对象,有对话对象,你才能“辩”起来。一个没有思辨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只追求标准答案”的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怎么可能思辨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不要在别人的镜子里看自己
当代年轻人现状~ 让我看看是谁又来照镜子了!
女儿对镜子展示健美身材,老爸突然入镜“由衷”赞美
男子在镜子面前秀肌肉,没想到女友肌肉比他还结实
221116 祯元is back 前面在说没有时间去迪士尼 看下镜子吧……
潜在的写作
秦岚晒照透露新剧即将杀青,腰肢纤细,网友喊话擦擦镜子
师纪:邻居家镜子剪刀对着自己,怎么办呢?李双林
写作是最后的救赎
海史密斯的写作艺术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