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社六月新书试读!
原标题:新星社六月新书试读!
做出的所有选择将我们带到当下。是爱还是恨,是朋友还是仇人,是讲真话还是说谎言,是终结一切还是存续延绵,是沉溺痛苦还是拥抱生活。
六月的书,也是一些人的选择,是他们的一次闪念、一次深思、一些摇摆不定与犹疑不决。这是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面对选择,我们总是想得太多,有时又想得太少,我们无法得出那个最优解,只能在无数可能造就的时间线中,走向自己选择的未来。
推理小说作家中独树一帜
细小的伏线正如没有说明白的情感
读第二遍时方明白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瓦斯灯》
[日]连城三纪彦/著
吴春燕/译
*左边为日文原版封面。
▼
内容简介
一笔钱的失窃打散了青梅竹马的恋人,十七年后,时过境迁,二人再次相遇,激情重燃的同时,当年别离的真相又笼罩在他们心头。
爱恋与憎恨,喜悦与哀愁,一瞬间就会消失,一转眼就会变化。本书包含五个短篇,一层层剖开深藏的谜情。
▼
试读(上下滑动)
致亲爱的S君
亲爱的S君——
话说回来,S君,你也在巴黎生活过,或许你精通法语,足以看懂我正用母语写的这封信。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盼着有一天它被翻译成日语。因为,不止你,我希望很多日本人都能读到它,并把它当作一篇手记——一个同你一样被上帝放逐的罪人赤裸裸告白自己罪行的手记。
话虽如此,但这封信最初以及最重要的读者当然是你。如果上帝允许罪人们手牵手的话,我最想率先伸出手并紧紧握住的,是如今身在巴黎的你的手。
“亲爱的”——我在信的开头如此写道。
开头就写“亲爱的”,这是法语写信的习惯,但我这么写,当然不是因为习惯这种无聊的东西。换言之,此时此刻,我在这个称呼上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感情。或许我更应该称你为“亲爱的朋友”。假如在全日本,甚至全世界有人配得上和你做“朋友”的话,那也只能是我吧。因为在你被捕两年之后,我终于像你一样,亲手制造了一起无法被上帝饶恕的恐怖事件。
亲爱的S君——
两年前,报纸报道了你在巴黎——我生长的故乡,制造的那起事件,整个日本为之震动。事件的内容也令我浑身战栗,但我的惊愕明显与其他人性质不同。事实上,正如信的开头所说,我看不懂日语,那篇报道是由一位日本朋友读给我听的。但比起事件本身,我当时的反应似乎让他更为吃惊。
我死死地盯着那位朋友的脸,茶杯从手中跌落,我甚至感觉到自己的脸色变得苍白。我目不转睛地一直盯着他,感觉眼珠都僵硬了。视野很快开始模糊,一滴眼泪顺着面颊滑落。
朋友担心地注视着我,安慰我道:“被杀的……被吃掉的,不是法国人。”他以为我在难过,我是法国人,所以对这起日本留学生在我的祖国制造的事件感到难过。他误会了。其实,我不是难过。而且,我的反应与被害者是荷兰女性还是法国女性毫不相关。
我摇摇头,说了句“别担心”,接着捡起落在地板上的茶杯碎片。这时,从巴黎寄来的灰色地毯上,褐色的咖啡渍正朝四周蔓延。
突然,先前的震撼再次向我袭来,我驱赶似的送走了朋友,随即飞进了浴室。房间里没有其他人,可我还是牢牢地锁上门,将自己关在了浴室里。
镜子里映出我的脸。一张早已熟悉、酷似凡·高自画像的脸。轮廓、眼睛和嘴巴都很端正,只有鼻子的形状,仿佛这位天才画家一生仅有的一次失败,又丑又歪。
我的容貌其实跟凡·高的自画像完全不同,可我总能在自己脸上嗅到与他相同的狂人气息。而且,那一次,我在镜子中的脸上看到了S君——你的影子。我那时还不清楚你的长相,后来,通过报纸和杂志上的照片明白了你我无论轮廓还是气质都完全不同,但这两年我依然能从自己的脸上感觉到你的存在。
镜子中,我看到自己又一次流下了眼泪。激荡的感情仿佛呕吐时的感觉,毫无来由地从胸腔喷涌而出,化作泪水流了出来。我太激动了,以至于搞不清那究竟是与你的共鸣,还是对你的排斥。过于强烈的爱恋,有时就如同憎恶。
不过,对你的感觉无论是共鸣,还是憎恨,从我得知你存在的那一瞬间开始,我就只能称你为“亲爱的朋友”了。
浴室里洒满六月清晨的阳光,白色瓷砖反射的光影在我脸上来回跳动。回过神才发觉自己的手在流血,不知何时开始,我手里一直紧紧握着茶杯的碎片。血滴在了地板砖上,仿佛梦幻中的小鸟留下的爪印。我终于感觉到了疼痛,可无论疼痛还是血色,都让我感觉到了S君——你的存在。
胜者为福尔摩斯,败者为华生
《朋友以上,侦探未满》
[日]麻耶雄嵩/著
赵滢/译
*左边封面非最终版,可能与实际出版物有差异。
▼
内容简介
伊贺桃和上野青在初二时因名侦探的共同理想结识,后来又因为偶遇一起抢劫案成了搭档,组成了“桃青组合”。
两个人从外表、性格到破解案件的思路都截然不同。扎着马尾的桃皮肤红润,像个豆面年糕;青则留着一头黑得发蓝的短发,皮肤白皙透明,如同瘦瘦的草莓大福。桃秉持着灵光一闪才是名侦探的一切;青则坚持逻辑性思维。
因为高中没有推理社团,所以二人加入了广播社。她们被社长派去忍者和芭蕉故乡的伊贺采访“推理之旅”,却卷入了杀人事件,案发现场的线索似乎与芭蕉俳句中的元素契合,难道是比拟杀人?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桃和青,在对话中将推理过程一次次推倒、重建,侦探间的较量消解了侦探的存在主义危机!
▼
试读(上下滑动)
十五分钟后,俳圣殿里挤满了调查人员。四周拉起了黄色警戒线,伊贺署年轻力壮的警官们在各自位置看守,公园东西入口也部署了警力。
俳圣殿是以芭蕉旅行时的穿着打扮为原型设计的小型宝塔式风格建筑,一层是八角形,二层是圆形。二层装饰着名为“廻縁”的连接墙壁与天花板的木条,必须放下梯子才能上去,平时只有一层可以参观。一层正中间摆放着芭蕉的坐像,可以围绕着芭蕉像走一圈,而被害人就趴倒在俳圣殿入口不远处、芭蕉像的正前方。他趴在有些昏暗的石板回廊上,脸埋在蓑衣里。瘦长的尸体身上穿着黑色的忍者服,脸上还戴着面罩。黑色的绳子像蛇一样缠绕在那人的脖子上。
尸体旁边有一副墨镜,墨镜其中一块镜片碎了。好像是被害人自己踩坏的,因为草鞋的鞋底上还扎着玻璃碎片。此次活动的票掉落在他的腰旁,与五角形的绘马大小差不多,正面印有芭蕉的剪影和“忍者之乡”的LOGO,背面写着参加者的名字。上面写的是“茅町一郎”。
盖在被害人脸上的蓑衣,据公园的工作人员所说,是挂在芭蕉坐像下方的那件。因此,警方认为,蓑衣是被害人在被人勒住脖子、痛苦挣扎的时候抓下来的。
尸体不远处的烟灰缸里有三个烟蒂,都是同一个牌子的细支薄荷烟,滤嘴上沾有红色的口红。昨晚闭园后,工作人员巡视的时候,既没有发现尸体,也没有看到烟蒂,所以烟蒂也是那之后扔的。
“哥哥。”抓住人流中断的机会,桃拽住一名年轻刑警的袖子。
那是伊贺空,桃的哥哥。空的长相很柔美,就像画里的好青年模样,一米八的他低头看着桃。“干什么?我忙着呢。”说着皱起眉头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但毫无威慑力。
“怎么能对目击者这么凶呢。三重的刑警真是粗暴。”
“你又不是第一目击者。”
“可报警的是我呀。”
“喂,伊贺,别在那里偷懒。”年长刑警的怒吼声从俳圣殿中传来。
“对不起,我这就来。”伊贺刑警声音洪亮地回答完后,转头对桃说:“晚点儿再告诉你。”
“等一下,刚才看过现场,我想到了一些事。”桃抓着空的胳膊,强行把他拉了回来。“尸体是在雨停后被发现的,再加上尸体下面还发现了蓑衣,这是不是在比拟芭蕉的俳句‘秋雨知寒,小猿猴也想穿蓑衣’?”
桃轻率的发言引来了在附近等待的活动参加者的视线。只有第一目击者正树依然低着头,浑身发抖。
“又是俳句吗?知道了,知道了。晚点儿再听你说。现在你要做的就是乖乖等待。”
哥哥熟练地像哄小孩一样对桃说完这句话,就逃进了俳圣殿。
“怎么才过来!你在搞什么鬼!”从关上的大门里传出刑警前辈的怒吼声。
“哼,亏我好心告诉他。”桃咂了咂嘴。
“桃,你真的觉得这是一起比拟杀人?”青冷静地询问道。她几乎和警察同时抵达公园,没有看到现场的情况。
诙谐、睿智
让人大开眼界的语言学通俗读本
《语言迷宫》
[美]约翰·H.麦克沃特/著
荣雷/译
▼
内容简介
日语中有一个词同时表示绿色和蓝色;俄语中对深蓝色和浅蓝色用不同的基础词来表示。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人对这些颜色的感知比日本人更敏锐?语言是否控制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我们所说的语言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认为,虽然这一观点令人着迷,但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便某种语言只用一个词来同时表示吃、喝和抽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语言使用者分不清食物和饮料,而那些用同一个词来表示蓝色和绿色的人,对这两种不同颜色的感知和说其他语言的人一样生动。
我们渴望通过承认那些与我们思维方式不同的族群的智慧,来庆祝人类族群的多样性。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对其他族群语言与思维方式的误解,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方式,来看待所有不同种族人类的智慧。
▼
试读(上下滑动)
本书是一个宣言。我反对一种有关语言的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学者就对这种思想确信不疑,近年来它在公共讨论中也获得了不小的影响,影响之大有点儿令人意外。这一思想的内容即人类的语言引导了其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你可能对它已经很熟悉了。比如在你过去十年的阅读记忆中,亚马孙族人被描绘成不能做数学运算——因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数字。或者你可能读到过有的人群用同样的词表达绿色和蓝色,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不能像我们那样真切地感知树叶和天空颜色的差异。这整个思想是语言学界、人类学界和心理学界不断宣传出来的,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话/境》一书的副标题《世界因语言而不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营销用语。
这个观点无论对错,都很令人着迷。只要想一想——人如其言,言如其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当然是对的。对语言承载思想这一理论的主要理解就是一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凑合起来的,而是某种文化的软件。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泰语里,礼节的七种等级决定你需要用不同的词,你不用就不是泰国人,除非你还是孩子或者刚学泰语。如果认为这与泰国过去和现在社会阶层高度分化的特质没有关联的话,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词汇反映文化意味,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域或俚语、俗语这些显而易见的地方。比如说对于计算机零件我们有自己的叫法,或者在约会之类的社交场景中用些俗语粗话,人们很少会觉得好奇。但越是寻常的东西在表象之下的寓意往往更丰富。有一次我住在巴哈马的一个酒店时,注意到一只很可爱的猫在外面跑来跑去。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一个加勒比海人说:“哦,那肯定是一个酒店猫(hotel cat)。”意思是指大概就住在附近、充当非正式吉祥物的猫。我从来没有听过“酒店猫”的说法。我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把“酒店”和“猫”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实际上对我来说住酒店体验的精华部分应该是没有猫的存在吧。
然而我的朋友提及的酒店猫说明猫类和酒店的关系是因地而异的。甚至他说时的一个细节也透露出他所指的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东西:他说这个词时的重音不在“猫(cat)”上,而是在“酒店(hotel)”上。如果你注意到这一点,第二种发音方式其实说明酒店猫成了大家口中的“潮流,时尚(a thing)”。想想我们现在怎么说冰激凌(ice cream),重音在冰(ice)上面,而不是在激凌(cream)上,它刚出现时我们是这么叫的。或者蜂窝移动电话(cell phone)——重音在cell(蜂窝)上,而不是电话(phone)上,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们就是这样叫的。在双词组合中,当表达的事物变成“潮流(a thing)”,即被广泛接受时,重音往往又会转移回去——这就是文化!我从那个加勒比海人的表达中(——他说的还不是异地语言),了解了酒店的吉祥物猫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比起说这种语言的人所认为的“潮流,时尚”的内涵,“语言如思想”理念所指的含义要丰富得多。我们设想一种语言的语法运作机制以及用词汇指称日常的物品和概念的机制,塑造了说这种语言的人体验生活的方式,这种影响远远不止在尝尝点心和用用小工具上。酒店猫——就酒店猫吧,但如果一种语言给了你完全不同于任何我们自发想象的东西的时间感,即便我们是从巴哈马来的,又该如何理解呢?
俄罗斯赛博朋克巅峰之作
初代黑客的“启蒙枕边书”
《深潜游戏I:迷宫》
[俄]谢尔盖·卢基扬年科/著
肖楚舟/译
▼
内容简介
虚拟城市“深渊”诞生不过五年,它还是个婴儿,随时面临失控的危险。
亿万玩家在深渊城醉生梦死,唯有“潜者”能够轻易分辨真实与幻象——他们是驻守在虚拟和现实边界上的守卫,将濒死的超时玩家从深渊城打捞上岸。
某日,一位没有IP地址的神秘玩家凭空出现,成为深渊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谜团。虚拟时代会就此终结,还是踏入更加疯狂的境地?文明的转折点就在“潜者”的一念之间……
▼
试读(上下滑动)
00
我很想闭上眼睛,这是正常反应。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在眼前闪耀,星星的漩涡迸着花火。一切都很美,但我知道这美丽的背后是什么。
那就是深渊。它在英语里叫“deep”,但我觉得它的俄语表达才更贴切——“深渊”,后者听起来要意味深长得多。在英语里,它只是个俏皮的诨号,而在俄语里,它如同一声警钟——“注意,此地深不可测!”这里鲨鱼横行,海怪盘踞,静谧无声,只有无边无际又无形无质的空间,不断挤压着你的神经。
总的来说,深渊还算和善。它来者不拒。但就像潜水一样,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入其中,可要想探到水底后再返回水面,就得花上成倍的力气。最重要的是记住:没有我们,深渊就是一潭死水。你必须全身心地信任深渊,又要对它保持警惕。
否则总有一天,你将再也无法浮上水面。
01
一开始总是很难挪动身体。
房间不大,电脑桌摆在正中央,连着电脑的几股电线通向墙角的持续供电装置和更远处的插座,其中细细的那根是电话线。靠墙放着一张沙发床,上面搭着块华丽的毛毯。敞开的阳台门旁边就是小冰箱,这可是我的必需品。五分钟前我才检查过冰箱里的库存,至少今天不会挨饿。
我活动了一下脖子,左右转转脑袋。眼前微微一黑,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没关系,常有的事。
“你还好吗,廖尼亚?”
音箱音量被开到了最大,我皱起眉头。
“我没事……把音量调小点儿。”
“降低音量……降低……降低……”Windows管家立马开始执行命令。
“可以了,维卡。”我赶紧叫停。这系统不赖,言听计从,善解人意,热情友好。但跟其他微软产品一样,它多少有点儿自大。没办法,只能接受。
“一路顺风,”系统说,“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看向电脑屏幕,桌面上的女人头像在橙色光环里跳动,脸庞年轻又可爱,但毫无特点。这种美我已经看厌了。
“不知道。”
“请给我十分钟调试时间。”
“好的,但不能更久了。十分钟后我就要调用所有资源。”
屏幕上的女人皱起了眉头,这是电脑在提取关键词。
“只要十分钟,”Windows管家顺从地说,“但我必须再次提醒你,我的内存有时无法胜任你给我的任务。建议将内存拓展到……”
“闭嘴。”我站了起来。“闭嘴”是个不容置疑的指令,一听到这句话,系统就不敢再多嘴。
我就像在牢房里踱步,左一步,右一步……哈哈,我不是想逃跑,如果这算是坐牢,那也是我自愿成为囚犯。我走到冰箱旁,拉开门,拿出一罐雪碧灌进喉咙。冰凉的饮料流过喉头。这几乎成了我的固定仪式——深渊里太热,总是让人口干舌燥。我攥着易拉罐走上阳台,走进温暖的夏夜。
深渊城几乎没有白天。霓虹灯点亮的街道上,车流低声轰鸣。看不见尽头的人流缓缓蠕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两千五百万。从十一楼的阳台望去,行人面目模糊。我一口喝光饮料,把易拉罐丢下阳台,转身回屋。
“这不道德……”电脑小声嘀咕。
我头也不回地穿上鞋,打开房门。楼道空荡荡、亮堂堂的,一尘不染。一只飞虫试图趁我锁门时从半开的门里钻进来。呵,小儿科的系统攻击,好一个自娱自乐的蹩脚货。我嘲弄地欣赏着飞虫徒劳挣扎,它被房间里吹出的风一个劲儿往外推……终于,门关上了,飞虫最后奋力一冲,一头撞上了房门,在空中划过一条短短的弧线,终于栽到地上。
我们可能会遭遇很多失败
但我们绝不能被打败
《阿尔茨海默病先生》
蓝江/著
▼
内容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个残酷的诊断,它无疑是个“死刑”判决书,而且还是最糟糕的那种,因为它预示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通常持续数年甚至十余年。这个诊断是一个诅咒,不仅病人自己,还有病人的家人和朋友,都将沦为受害者。他们将被迫目睹病人的情形日趋恶化,被迫目睹自己的爱人在痛苦中挣扎却无能为力,同时为了补偿病人失去的能力,他们还要承担起越来越沉重的照护责任。作者以亲身经历,记录丈夫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生活,在痛苦的照护生活里,她选择了用温柔的幽默来面对,以她独特的方式拥抱生活。
▼
试读(上下滑动)
家人、朋友、陌生人
有时你必须给自己一次不做硬汉的许可,你不必每日每时每刻都很坚强。
——梅雷迪斯·格雷
美国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2005)
“兔子“医生对克拉德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令我伤心,但没有让我震惊。此前已有很多迹象,其中一些更为明了,可能只有配偶或亲密的家人才会察觉。尽管如此,我还是立即请了一位享有盛誉的,达拉斯西南医学院专门研究记忆障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神科专家,为克拉德复查。他证实了对克拉德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
那天我们离开了医生的办公室,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克拉德对我说:“亲爱的,答应我,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的诊断。”他更担心的首先是他的隐私,而不是他的病情。人们对患有这类影响认知能力的疾病往往有不准确甚至歧视的看法,这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必要的耻辱感。
“当然,这不关别人的事。”我完全同意。
“我的意思是,包括我的孩子们。除你之外,我不希望任何人知道这件事。”
我很惊讶。我认为家庭不仅仅是为星期天的聚餐和节日盛宴而存在,也是为家庭中的某一成员生病时、遇到困境时需要其他成员帮助而存在。我还认为,父母有义务向成年子女披露家长患有遗传性疾病,成年子女有权知道。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但是,宝贝,你不觉得你有责任让威廉和嘉怡知道吗?”
“我不相信我有阿尔茨海默病,我感觉很好。”他执意地说。
我沉默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拒绝接受诊断的状况并不罕见。克拉德是因为这个结果太残酷而无法接受吗?是因为惧怕别人耻笑吗?还是因为他无法理解这个疾病的性质?我无从判断,但是认为他的孩子们有权知道,这一信念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克拉德的判断能力显然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害,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的丧失是渐进的,不存在一道明显的门槛,无法简单地划分发生在什么时候,患者自主决定的能力已经下降到了必须依靠法定代表人来保护患者权益的地步。在美国,法院根据医生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判断,来鉴定患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表人是否正式生效。但在此之前,持续数年的时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徘徊在头脑清楚和不清楚之间,或看似清醒而实际上却一头雾水。这种不确定性,使健康配偶会经历一段在法律和道德都不分明的泥泞道路中一脚深一脚浅坎坷前行的过程。
于我而言,什么时候我应该担当起作为克拉德的另一个自我的责任?毫无疑问,最终这位前大学校长会失去他所有的“教授们”——脑细胞),一切都会变得易于决断。但在那之前,如何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父亲的病情,我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也许他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我这样安慰自己。
对于“克拉德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是一个错误”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我们面临太多的未知数。从医生那里回家后,我对自己做出了以下要求:
除非有必要,不提阿尔茨海默病的话题。疾病不必成为统治我们生活的主题,至少现在还不是。 尽可能正常而充实地生活,共同度过我们有限的剩余时光。 迎战阿尔茨海默病,每一场值得打的仗我都将不遗余力!——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新星社六月新书试读!
新星社四月新书试读!
新星社2月新书试读!
新星社近日新书一览
活动|新书到社直播×新人线上读书会
直播预告|新书开箱:哲社时间
首届新星国际推理文学奖复选入围名单
我的思念似六月里的小雨哗哗
海南作家梅国云两本新书海口首发
迎世界读书日,“夜读成都”寻找最美朗读者、最美朗读新星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