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新华纵横(成品)
原标题:2023年6月7日 新华纵横(成品)
【节目导视】
【同期】青海省湟源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王承琰
最初“排灯”的“排”是“名牌”的“牌”字,后来商贸逐渐繁荣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排灯逐渐演变成了灯彩艺术。
【同期】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孙菁
它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走法,像小生的话它可能走的是小生步,它的手指撑得会开一点,因为它挑出去,它的腿、它的脚才能跨出去。像花旦的话,我们的手就要收一点,因为花旦走路是小碎步的。
【正文】
【标题】民间文化艺术推陈出新 薪火相传
【字幕】青海
【解说】湟源,史称“丹噶尔”,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脉东麓,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接合部,是通往西藏的咽喉要塞,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出镜】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从青海的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大约一个小时就到达了湟源县的丹噶尔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为湟源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在这儿呢,有一项跟古城一样古老的工艺见证着湟源百年的变迁,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
【解说】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
【同期】青海省湟源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王承琰
最初“排灯”的“排”是“名牌”的“牌”字,后来商贸逐渐繁荣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排灯逐渐演变成了灯彩艺术,制作排灯的传统技艺传承和保留了下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湟源排灯。
【解说】如今的湟源排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更加多样,排灯的用途也从原来单纯的观赏性向城镇景观、道路亮化、节庆彩灯等各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
【同期】青海省湟源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王承琰
湟源排灯作为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我们湟源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称颂,也展示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同时,也(把)我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再现了我们“茶马互市”的商贸繁荣。
【出镜】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湟源独有的历史特点造就了湟源排灯的精美艺术文化,这门古老的艺术背后,是众多民间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解说】今年56岁的党青云,作为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从小便对排灯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致力于湟源排灯发展事业,同时也见证了湟源排灯发展变迁。
【同期】青海省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 党青云
我从小就跟着我父亲学习这些排灯绘画,从15岁开始,学了已经几十年了。第二次兴起的时候是1994年以后,国家或者县上文化馆特别重视,所以说画得特别多。再一个就是排灯主要是商家宣传他们卖的东西、商品为主,以前做的时候,做成一个框子以后,把他们卖东西的那些故事画上去,画一些历史人物或者是人文文化这些画上去。
【解说】经过他们不断摸索和改良,如今的湟源排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又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同期】青海省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 党青云
如今的排灯比以往有几大亮点,一是材质方面采用上好红木、花梨木,提升了排灯收藏价值;二是结构方面,在排灯展架与框架的可拆卸(结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使排灯的品质与收藏价值得到了提升;三是展架方面,设计理念既秉承传统又符合湟源本地特色;四是画面非常丰富,百花齐放,更具观赏性。
【解说】2006年,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湟源也因此成为“中国排灯之乡”。如今,湟源的排灯已成为湟源县民间节日灯彩艺术。
【同期】青海省湟源县文化馆馆长 曹有仓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湟源排灯的非遗文化,我们通过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等群体汇集了绘画、皮影、刺绣、剪纸、香包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河湟文化元素融入到湟源排灯,融入到现代生活,让它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好地展现了以非遗展示非遗的理念。
【解说】湟源排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创新,延伸思路,将以往人们眼中的古老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引向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利用各类节庆活动,把排灯艺术展销作为活动的主题内容,推动排灯艺术的传承发展。
【出镜】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近年来,为了使湟源排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当地通过举办排灯文化旅游节,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从排灯的选材、造型以及画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看看身边这些精美的排灯,相信镜头前的你也和我一样,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解说】徜徉在这人造灯河之间,仿佛漫步于天街小市之中,那明亮的排灯如同岁月的见证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地诉说着湟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字幕】江苏
【解说】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幼儿园,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孙菁和施锦芳一边操控提线木偶,一边为孩子们演唱昆曲。
江苏苏州吴江七都提线木偶,俗称昆曲木偶。七都提线木偶采用人偶同台的形式对昆曲进行丰富和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表演时,提线木偶演员手提十多根线操纵手中约六十厘米高、七八斤重的木偶,同时配唱昆曲。
【同期】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施晓明
难度在于要一心二用,不仅要单单唱昆曲、演昆曲,而且要操纵木偶,通过每一根线来操纵每一个木偶的关节,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表现出来,而且必须得要有感情,这样一来就比昆曲表演更加有难度。
【同期】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孙菁
它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走法,像小生的话它可能走的是小生步,它的手指撑得会开一点,因为它挑出去,它的腿、它的脚才能跨出去。像花旦的话,我们的手就要收一点,因为花旦走路是小碎步的,包括小花旦,它就是圆场走动,那么我们手的速度就要快一点。
【同期】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施锦芳
排练的话不仅有昆曲的,还有纯木偶的,木偶还分短线跟长线。我平时的话主攻花旦,但是如果拎长线的话,我也要拎其他生的角色,比如像“况钟”的角色,现在是由我来担任的。
【解说】从艺18年来,孙菁、施锦芳、施晓明进行昆曲木偶演出280余场,为7万余人次观众献上精彩表演。当前,孙菁、施锦芳、施晓明三人正在为建设昆曲木偶活动示范基地而四处奔走。
【同期】七都提线木偶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孙菁
我们剧团目前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人员问题,就是没有人来排练,有一些传统的剧目,全部搁置掉了。所以我们也是很希望能够在我们剧团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有更多的年轻人,比如我们会开办一些暑期班,我们愿意把我们所会的一些技艺全部教给他们,慢慢地把昆曲木偶这支队伍壮大。
制片人:李杰
编导:刘瑞娟
记者:赵玉和、央秀达珍、白玛央措、陈思、杨磊、李博
摄制:张可心
报道员:魏可欣
配音:张彤
统筹:王健、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23年5月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1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2月22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24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4月16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4月23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4月14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4日 新华纵横(半成品)
第十九届文博会将于6月7日在深启幕
202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于6月举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