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湖上晚归,吟诵了一首佳作,写景如画,不愧是北宋的隐逸诗人

原标题:林逋湖上晚归,吟诵了一首佳作,写景如画,不愧是北宋的隐逸诗人

来源:品诗赏词

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西湖边的小岛上生活,足不出户、梅妻鹤子,心情放松、胸襟恬淡。不由于诗人的活动范围狭窄,其作品也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不过诗人却独自享受着这种清静淡泊的生活,其诗境也显得高闲,极富孤峭色彩。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流连于梅枝之下,毫无烦恼,更不见忧愁。

有一次诗人泛舟湖面,就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外出归来后的所见所闻,充满了诗情画意。下面分享林逋湖上晚归,吟诵了一首佳作,写景如画,不愧是北宋的隐逸诗人。

湖上晚归 北宋: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作者与世隔绝,却非常喜欢田园山水,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的梅花和野鹤。

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苏轼曾称赞林逋“神清骨冷无由俗”,这位世外高才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光芒万丈,但是能得到东坡先生的褒奖,可见其不凡的风度。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

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就会心无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离世后,宋仁宗赐谥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意。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

林逋的七律诗作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比很大,不仅得到了苏轼的肯定,而且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林逋湖上晚归,吟诵了一首佳作,写景如画,不愧是北宋的隐逸诗人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林逋《小隐自题》诗赏析
在吟诵中品味古诗的声韵意境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李商隐《晚晴》诗赏析
很经典的一首春日小诗,唯美又富有哲理,惊艳了世人一千多年
北宋风流和尚的一首春词,景美人更美,令人浮想联翩
2首妙不可言的古诗词,含蓄隽永,才情过人,妙哉,妙哉
川渝百名诗词爱好者吟诵岳池桃花
因船子和尚拨棹歌而相聚,沪郊朱泾举办古诗词吟诵沙龙活动
【品读古诗词】宋词中最苍凉的一首秋思,句句都是千古绝唱

网址: 林逋湖上晚归,吟诵了一首佳作,写景如画,不愧是北宋的隐逸诗人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9719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