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让端午吃的“上力草”变成文创品

原标题:非遗技艺让端午吃的“上力草”变成文创品

非遗技艺让端午吃的“上力草”变成文创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实习生 李若含/文图

民间在端午节用上力草束悬挂门上,以驱除害虫、毒气,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佩戴在身上,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逢端午节,吃上力草打鸡蛋已经成为豫东一带的习俗。

当“上力草”遇上非遗文创,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6月21日,记者走进虞城县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工作室,香珠手串、香牌摆件、香牌挂件、象棋……一个个带有商文化标识的非遗文创产品摆满了工作室,凑近香珠手串,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

“这个手串叫‘上力草手串’,香味是上力草散发出来的。上力草气味类似佩兰,它特殊的香味可以调和心情,疏肝理气。”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建党说。

上力草又名伤力草,起源于殷商时期,从商朝起在商丘繁衍至今,故又称商力草或商立草,当年商代名相伊尹在南亳一带(今商丘)曾用这种草为百姓治病防病。伊尹在发明汤药之前,引导乡民选择上力草,制成佩戴品驱蚊驱邪、防病养生。其药食同源,被称为“豫东仙草”,在千百年的民间实践中,确实有消除疲劳、补气固元的作用。

这种手串以上力草为主,同时配合其他十几种中药,纯手工制作而成的,前后需要经过中草药晾晒、碾磨成粉、和成面团、发酵、手搓成型、阴干陈化、手工打眼等十多个工序,香味可保留数十年,一串香珠手串需要一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刘氏传统佩香制作技艺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黄河故道流域,传承伊尹佩香养生文化,挖掘伊尹择香草佩戴身上驱蚊驱邪、养生防病的历史文化,五代人专注于佩香养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打造“伊尹佩香坊”,采集黄河故道流域的艾草、藿香、薄荷等十多种香草,尤其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商丘仙草”上力草,作为本土材料,坚守古法制作,让本草保持自然芳香。

“之前更多的是制作香囊、手串进行佩戴,款式固定,时间长了,大众也会有审美疲劳。”如何才能让芳香中草药走进生活,增强实用性呢?将芳香中草药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想法出现在刘建党的脑海中。

渐渐地,一款款中草药与中华文化以及殷商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出现了,既有观赏性,还具有养生作用,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现在会在摆件上雕刻具有中华文化标志的图案以及商字图案,目前我们刚推出一款用中草药制作的象棋——‘上力草象棋’也非常受欢迎,让大家在下棋中养生,在养生中下棋。”刘建党说。

刘建党说,“上力草”是商丘特有的植物,如今虞城县界沟镇、睢阳区路河镇都有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项目。为更好地延伸“上力草”产业链,传承好非遗技艺,一直以来我们都立足伊尹文化,根据自家非遗古方,用“商丘仙草”上力草等多种香草制作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打造只有商丘才有的独特芳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非遗技艺让端午吃的“上力草”变成文创品
非遗 | 非遗空间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传统文化赋能劳动教育 非遗技艺走进湖南学校课堂
赏非遗品文化,西城非遗成果展好看又好玩
香气袭人 郑州首届非遗制香技艺大赛举行
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激活“邻”聚力 共品端午佳节
赏非遗 品文化 西城区文化建设成果展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赏非遗、品文化 西城区文化建设成果展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网址: 非遗技艺让端午吃的“上力草”变成文创品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9933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