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原标题: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文化和旅游部媒体通气会现场(摄影:杜丽丽)

2023年8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媒体通气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同志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作互动交流,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及微博代表分享了非遗宣传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介绍了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情况。

近日,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该系列标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起草,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我国各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工作。

标准第1部分封面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国缺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相关标准,随着业务实践的广泛开展,业界对于出台有关标准规范、指导工作认知与实践有着愈加迫切的需求。加强非遗数据采集方面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制定有关标准和规范,已列入《“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本系列标准正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顺应非遗保护工作需求而起草编制的。

中国活字印刷术数字资源采集现场(摄影:杜丽丽)

该系列标准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总体要求,规定了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1部分。该系列标准于2011年5月开始筹备并起草,十多年间,其编制工作遵循我国标准化工作流程,坚持专业、适用、开放原则,凝聚集体智慧,立足行业需求,服务工作大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名非遗保护、标准化、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深度参与了标准起草、论证等工作,部分省市参与了标准试点采集工作,国内相关非遗保护机构和社会团体对标准的编制提出了意见建议。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数字资源采集现场(摄影:周奇)

该系列标准对各门类非遗项目应采集、著录的内容及其相应要求进行了归纳提炼,既是一份认识非遗项目的“说明书”,也是一份拆解细化工作任务的“向导图”,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其出台将有助于非遗保护机构和从业者正确认知非遗保护应有的原则理念,在面对形态各异的非遗项目时,准确把握采集著录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助力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弘扬和振兴。我国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下10万余项非遗项目,其数字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均可以之为参照,标准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西安鼓乐数字资源采集现场(摄影:周奇)

长远来看,该系列标准的出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建立一套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率先制定有关非遗记录建档和资源管理的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标准,在我国非遗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该系列标准的制定及发布应用将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乃至提升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指导和依托作用。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数字资源采集现场(摄影:周奇)

下一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标准起草单位,将按照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与主管部门协同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同时,还将在非遗理论研究、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保护专业机构职能和智库作用。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号,撰稿:周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推出第四版 填补我国非遗理论研究空白
冯骥才: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让非遗学人才从田野走来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亮相
全省首个入选全国首批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传承基地,南通蓝印花布传承有新态
全球首个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SEMI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非遗 | 非遗空间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200余件精品佳作!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开幕
传承中医药文化 我国两大非遗项目落户王敬屯卫生院
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将在榆林举办

网址: 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817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