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镇又叫“米行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丨闵行情

原标题:闵行镇又叫“米行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丨闵行情

沧海桑田,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并得到彰显。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你将读到的是《外滩的花米行与脚班行》。一起跟着声音,看看闵行镇讹称为“米行镇”的原因以及闵行外滩一个特别的行业——“脚班行”……

外滩的花米行与脚班行

上海开埠后,商务日盛、人口日繁、消费日增。米粮、棉布、肉猪为国民必要消费品。闵行镇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使粮米、棉花、毛猪行业应运而盛。

上海的米市,分南、北两市。南市原属县治,人口稠密,需求量大。米市集中于三泰码头一带(北市集中于苏州河新闸桥一带)。闵行镇的米行,集中于外滩一条街,米行的米粮,除少量供本镇居民及糖坊、面坊、豆腐业和酱酒业外,大多供应上海南市。

闵行镇也因米行之多,又叫“米行镇”。清末民初,闵行的花米行有恒丰、三泰、王协茂等几家。沪闵路辟筑后,水陆交通更为方便,1930年代初,米行米店增至20余户。1937年闵行沦陷后,日军对粮棉实行“统制”,米行米店减至10户。抗战胜利后粮食业得以发展,米行米店增至31 户。解放前夕,闵行有米行米店44户,其中外滩一条街上就有花米行25户。

花米行业以收购销售粮食为主,资金雄厚的大行如恒丰、三泰、恒生义、南裕成、协太盛等几家兼收棉花和毛猪,待一定数量后,棉花由花客运送上海纱厂,毛猪由猪贩运送龙华屠宰场。花米行业的性质系一种居间业,大行整收整售,也有去奉贤、金山、松江等地设点坐收。小行资金不足,零收整售,多为周边乡村自食有余之米粜给米行,或为大行代收,按量收取佣金。有实力的米行自设碾米房自碾外,兼营代碾。另有张义茂、长丰、郑记三家碾米大厂可代客碾米。

外滩一条街上有一种称掮客的人,专做粮食、棉花、毛猪的贩运生意,也称米客、花客、猪贩。米客大多来自南市,与闵行花米行间颇有联络,有相对固定的业务协作,成交后转运至沪向米店兜售,并辗转经营以谋得利。也有产地如奉贤、金山、浙江的米客,零收后整运至闵行业务相关的花米行。通常,花米行与米客间均须到船或到栈看货、谈价,合则成交并商订付款日期。大宗交易可分二至三期(每期十五日)交清,对一次交清者,则多给回佣,以示鼓励。棉花、毛猪的交易运作也基本如此。

商业街外滩情景画

每年新米上市、棉花收获季节,停泊在外滩一带的花米船樯密如林。货物的上船、下船,均由“脚班”装卸。脚班旧称“脚夫”,以手提肩扛、出卖劳力营生。他们活动在码头、行栈间,负责货物的运送装卸,按行分班并由大、中、小把头控制。“脚班行”也成了闵行外滩一个特别的行业。

商业街外滩情景画

今《上海县志》(1993年版)记载:闵行脚班行,有100多年历史,解放初解体。闵行全镇有48个脚班,全部由卸职归里官吏、乡绅、大商号业主控制,并持有行帖,委任3人(1人为总,2人为副)管理。脚班行规定,凡在闵行镇挑扛营生,必须凭帖。初定正帖(俗称“大扁担”)48张,后又增副帖(俗称“小扁担”)12张。士绅持帖若干,如李英石持有2帖,年终按帖多少获取红利,持帖权世袭(有人至解放至少已传3代)。脚班行分成4个班,各班由把头指定班中强悍者为班头,又称“黑鱼”。脚班大多数是闵行四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有城镇无业居民和外地游民,入行前须送礼,求持帖士绅作保,借到帖子后再向把头送“生意钿”,民国37年(1948)为一担米或一头猪,或2只火腿,然后在茶馆请老脚班喝茶。正月半、八月半,脚班须向行里送礼。凡红白婚丧扛抬、商号扛抬等劳务收入较高的生意,均归大扁担,零星挑运则属小扁担。装卸搬运一般是肩担一根扁担,一副络线,或者二人扛,如一坛酒800斤,先由二人从船上扛到岸上,再由四人二档扛棒拼扛。收入二八分成,把头二成,脚班八成。

解放初,中国码头工会上海县闵行镇工会委员会成立,会员大多是原脚班行成员。筹资添置板车、拖车等生产工具,1955年改为闵行搬运中队,1958年发展至400余人,成立闵行装卸站。同年掀起了装卸工具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使用机械设备,装卸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劳动生产率、工班产量大为提高。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闵行镇又叫“米行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丨闵行情
黄浦江上航行最早的轮船公司,就在闵行……丨闵行情
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吕凉:做能做的,做想做的!丨闵行情
马桥的“马”,究竟取自何处?丨闵行情
有种想念叫荷巷桥丨闵行情
马桥的他和这所学校,曾获光绪皇帝嘉奖!丨闵行情
这样的钮永建先生,你知道吗?丨闵行情
几回回梦里是故乡丨闵行情
马桥出土的蓝印花布丨闵行情

网址: 闵行镇又叫“米行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丨闵行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67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