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做客郑州

原标题:“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做客郑州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做客郑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冬云

一、 分享会很硬核

许知远是个斜杠中年,他是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的主创。10月21日下午,他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抵郑举办新书分享会。

分享会名为“河南人在东京:留学生与梁启超”,地点在郑州海汇港。会场两侧墙体均为玻璃幕墙,下午三点的秋阳无遮拦射入,会场内空气温热,光线通透。200多位读者中90%以上是青年,女性读者占65%以上。读者构成,令分享会有大学讲座的味道。

许知远,白衬衣白球鞋爆炸头,真诚拧巴,偶有羞涩。其形象言谈,和《十三邀》中的形象别无二致。

《十三邀》中,许知远从第一季“坚持做笨拙的发问者和不合时宜的作家”,到第七季“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每季SLOGAN或有不同,但他的人物访谈调性始终不变,一直致力于打破人物光环寻找灰度空间,致力于用多维度还原一个人的心灵历程。

分享加签售,三个小时。许知远分享了河南人在东京,以及梁启超和留学生的故事,感受那一代人的思考、挣扎与成长。

青年读者们听讲专注,发问硬核,情绪热烈而有思考。最后的大合影中,所有读者齐刷刷举起蓝白封面的新书,他们的笑容和眼中的光,令人难忘。

二、为何要写梁启超?

“梁启超的世界是许知远的平行宇宙”

2013年,37岁的许知远在伯克利做访问学者,在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里看到一本书,是讲近代亚洲思想家的,其中就有梁启超。他英气勃勃的面容撞入许知远的眼帘:“我觉得这个人的经历,能承载起对近代中国众多议题的探讨。”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先驱报人,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称他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心灵”。梁启超的丰富驳杂及其个性特质,包括做新闻的职业属性,令许知远对其格外有共鸣。他说,他在写梁启超,梁启超也在塑造他。“写第一卷时,梁启超还比较模糊,慢慢书写的过程中,一个庞大的世界在我面前展开……越了解他,越成为一种路径依赖。梁启超始终在中心舞台上活跃,他周游世界,他人生经历的广泛性深刻性,他的天真富有开放性和忘我的个性,特别让我着迷。”

许知远说:“一位逝去多年的人可能在某个时刻鼓舞到你。当我们谈到某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很深,是因为在某个时刻你们相遇了,而人生就是由一小部分事实和大部分这种‘相遇’的想象构成的。”

许知远分享中提到“所有人都是同时代人,梁启超的世界是许知远的平行宇宙”。这令人想起克罗齐的一句话“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总会以新的形式再现。而拥有相似灵魂质地的人,在时间的无垠荒野上,也总会相逢。

三、许知远怎样写梁启超?

“我希望它庞杂”“赋予人物以动机的复杂性”

为呈现一个鲜活的梁启超,许知远搜集、阅读海量史料,追寻梁启超的足迹,到其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及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有韧性的关联,展现梁启超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这种历史写作像戴着镣铐跳舞,即使对同一个场景,不同人的记录和感受都会不同。我有点像角色扮演,把自己放在那个时空里,想象当时的场景。”许知远说。

打开《梁启超:亡命(1898—1903)》,无一字无出处无来历的扎实写作,令全书都是满满干货。书末,37页的注释,9页的征引文献,11页人名索引,充分体现着作者写作严肃与严谨。与此同时,作品仍具有较强文学性与可读性,它以全景式群像,沉浸式展现了梁启超和留学生的故事:“他们跟朋友在一起时会吃什么、喝什么、谈论什么,尽管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但他不应该是扁平的,他应该是站着的,他要行走,他要跟别人交流。我希望这部作品像你打游戏有沉浸感。其实我写的很多地方都很像电影画面。我希望它更视觉化,更有场景感。”许知远说道。

写作时,许知远会听音乐。音乐会给文字带来张力和不一样的调性。比如写作第一卷谭嗣同夜访法华寺时,还原这个大的历史事件时,他是听着卡拉斯唱的一段歌剧进入写作的,音乐和文字里,“都有不可名状的悲怆”。

此次来郑分享的梁启超传记第二卷《梁启超:亡命(1898—1903)》,着重书写了25岁到30岁的梁启超,许知远用30万字展现“三十而立”的梁启超,怎样逐渐获得智识上的独立,走到了思想成熟的关键时刻,也全景式地展现了19、20世纪之交的华人海外流散的历史图景。

许知远说第三卷会写到河南的不少人与事,他对刘青霞有很大兴趣。

河南人刘青霞,是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女志士。曾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

“她曾资助豫籍留日学生筹办《河南》杂志,鲁迅先生早期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人在异乡是一个重新发现故国、发现自己的过程,刘青霞为什么会慷慨捐资,她的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思考。”

四、在一个失真的年代里

“刺痛令我们成长”

分享会上,多位年轻读者就精神层面和实际生活中困惑和困难,向许知远讨教。

许知远认为:“当下是一个失真的年代,大家把自己包裹得太深、保护得太好,很难让新鲜的东西渗透。要融入生活,不用回避生活中的刺痛,刺痛令我们生长,会长出新的肌理。”

谈到当下年轻人的迷茫和内耗,许知远建议“行动起来”,把自己“扔出去,摔不死”,“太多自我保护,会慢慢萎缩”,在行动中检验思考和思想,“行动是最好的方式”。

许知远说:“不能因外界的评判与声音丧失自己的行动,不能因互联网的有些恶意就改变自己的初衷。梁启超的同时代人,很多人一遇失败就后退,只有梁启超一直往前走。像梁启超这样的历史人物,最触动我的就是生命力。在当下,有多少人能周游世界?梁启超以逃犯的身份在周游世界。”

许知远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相信理念的时代,但理念很重要。“教育和学习,都是培养一个人对超越生活的东西的渴望。普通人也要拥有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做客郑州
沉浸式进入梁启超与他的时代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做客郑州
许知远新书旅行|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知名作家许知远10月21日做客海汇港 聊一聊“留学生与梁启超”
活动预告|许知远、罗新、吴琦、罗丹妮对谈:重新发现人
书写“走向世界”的梁启超
许知远、罗新对谈:写作梁启超,也是在重新发现“人”
许知远 × 李伦 × 徐婵娟 × 刘阳:行动才是灵魂
在时代入口找门的许知远
韩红 × 许知远:给人世最轻柔的歌

网址: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做客郑州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634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