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战争创伤,张翎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第二部《归海》来宁

原标题:省思战争创伤,张翎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第二部《归海》来宁

10月29日下午,作家张翎携新书《归海》在先锋书店举行“战争、记忆、生命重建”新书发布会,张翎与作家周晓枫、鲁敏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畅聊关于战争创伤疗愈与女性力量的奇迹故事。

暌违六年的新作

《归海》创作缘起于曾经的职业

六年前,张翎推出了“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第一部《劳燕》,暌违六年之久,第二部《归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小说讲述了一对温州母女的故事,从寓居加拿大的中年女性袁凤的视角出发,探寻其母亲袁春雨的一生。从1940年代一直写到21世纪,在巨大的时间尺度上,用细腻的笔触,关照了个体的历史语境,书写了战争的创伤以及人对这一创伤的克服和超越。

张翎的写作一直都非常关注灾难和创伤,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余震》就是如此,张翎并不将笔触聚焦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而更多的关注灾难发生之后的人世变迁,《归海》也不例外,“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话题,好像一般女作家都长于写战争啊灾难啊这种题材,这就要从我的工作场所开始说起来。”

张翎是浙江温州人,1983年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后定居于加拿大。长期以来,张翎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作家梦,但作家梦并不能够养活自己,于是她走向了另一条路,成为了听力康复师,进入医疗诊所工作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支撑自己的生活,“我在诊所的时候,一开始真是憎恨我这份工作,后来才慢慢明白了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

听力康复师的工作经历不仅是给了张翎一份稳定的工资,还给她开出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是不从事这份工作绝不会被打开的,“在我的诊所里,除了听力不太好的老人外,还有很多从全世界各地战场退役下来的军人,还有来自战争地区的难民,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和灾难,但我亲眼看见了灾难在他们身上留下来的创伤,这个创伤会留在人身上很久很久,这使我警觉,灾难本身是一个事件,有始有终,无论战争要经历多久,终归会有一个终点,但战争留下来的创伤我们无法用时间来界定,它就像油烟一样粘在身上,清洗不下来的,甚至直到你生命消逝,创伤还将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子女的身上。”而这一点也正是《归海》这本书的内核这一,战争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战争的遗留是作家更想要讨论的问题。

书写外柔内刚的女性力量

“我作为一个男性读者来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本书里的女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以坚硬的方式来表现,而是用柔性来呈现,在柔性的形貌背后,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更加强烈的刚性,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外柔内刚的特性,才使得这些女性在战争的磨难下最终得到生存,并重建自己的生活。”在分享会上刘俊表示。

在《归海》中,张翎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儿寻找母亲的叙述角度来讲述战争历史,从而揭示女性坚韧的内在力量,和这本书的标题一样,《归海》是一部关于“水”的传奇故事,“水”是这本书中的重要印象,张翎认为在战争的环境下,女性要承受的不仅是战争本身,还有独特的、属于女性的困境要承受,“这种耻辱不仅是战争带来的,也是传统社会的固有偏见带来的。我觉得男性的力量是有分贝的、它有爆发力,它是响亮的,这会让我想起钢铁、岩石这一类的东西。但是,女性的对应方式就像‘水’。水,是世界上最能顺应环境的东西。”女性就像是水,只要存活就有无限可能,“如果说《归海》是传奇,它就是水的传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省思战争创伤,张翎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第二部《归海》来宁
张翎《归海》:保持对灾难、创伤及疗愈的持续思考
生命如海 张翎新长篇《归海》发布
著名海华作家张翎:如果说《归海》是传奇,它就是水的传奇
张翎最新长篇《归海》面世, 她带读者见证女性力量的奇迹
为什么要写战争与成长?儿童小说中的家国情怀
关于战争的电影 关于战争的电影介绍
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想让孩子们看见什么?
描写战争不等于鼓吹战争
“战争是士兵的坟墓,充满了血腥,可战争就是这样。”

网址: 省思战争创伤,张翎携“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第二部《归海》来宁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774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