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天地大哭一场 ——读唐 杜甫《旅夜书怀》

原标题:对着天地大哭一场 ——读唐 杜甫《旅夜书怀》

来源:容我读诗 原创:阿容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终于写到这首了。这是一首太出名的诗,以至于我写的时候既惶恐又兴奋。无论对错高下,且谈谈自己的真实体会吧。

这首诗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5年里。公元765年,他在成都的好友兼靠山、节度使严武去世了,于是他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草堂,告别了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才有的几年平静日子,沿长江东下,再度漂泊。在某个旅途的夜晚,停靠在宁静的江边,他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四十个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如果杜甫生在当代,他大概会成为另一个侯孝贤,不然他怎么也会用起了如此诗意的长镜头呢?

满腔心怀从何说起?杜甫选择了两个特写镜头:细草和危樯(高高耸立的桅杆)。先拍一株细草,注视几秒,便发现它在轻轻晃动——原来是微风,再把镜头推远,让我们看到了草长在岸上,一大片的小草在清风中摇动着。再看那根瘦瘦的桅杆,孤独地立在黑夜中,镜头再次推远,原来是诗人一家所蜗居的小船。

古诗中有一种写法,诗句中只有名词,没有动词或虚词。最有名的有元曲中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杜甫在他们之前就用了这样的手法,这第一联便是。这样的好处是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自由地去构造画面。试着闭上眼睛,你看到杜甫在一千年前所见的那个夜晚了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读到这一联,你是不是有一种见到李白的错觉?没错,这样的大意境,很难不让人想到李白。而且李白有一句近似克隆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不知杜甫写下这两句的时候有没有在致敬他的偶像?

然而,和李白的两句比起来,此处的意象更丰富(星、野、月、江),而且我尤其喜欢杜甫的“垂”、“涌”二字。

“星垂平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很可惜,在城市长大的我至今没有这样的切身经验,只能靠想象了。“垂”给人的感觉是低低的,可是星星明明就是高悬空中,杜甫去的也不是青藏高原,为什么他觉得星星是垂下来的呢?我猜测,是因为当他极目远眺,看到星星从头顶一直延伸到天与地的交界,而越远的地方,眼睛感觉是越低的,所以他觉得星星似乎是垂了下来。这也说明视线内没有高山的遮挡,一望无际,所以从“星垂”可以想见平野之辽阔。

“月涌”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大江在夜色中沉默地流淌,涌动的水波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忽明忽灭。涌动是安静又充满力量的一种状态,大江东去,平静的江面下,隐藏的是无人可以阻挡的能量。

用十个字书写了如此宏大的空间,已经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可这一联作为唐诗中绝对的名句,不仅是因为它写了空间之“大”,更在于它还写到了时间:头顶那存在了亿万年的星空,提醒着杜甫宇宙之永恒;而脚边涌动着的江水,则嘲笑着他的生命之短暂,光阴时刻奔流而去,别想暂停片刻。

除此之外,这两句还是一静一动,只能叹服诗圣构思之精妙。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前两联写的是“旅夜”,是外界,第三联开始“书怀”,进入内心。这两句的意思我一直觉得很不好理解,有不同的解读可能。

“名岂文章著”,杜甫是想说自己不屑于诗文的名声,还是在傲娇、实际上在夸耀自己的诗文名声呢?或者,杜甫是对于自己的文章没那么有信心吗?

“官应老病休”,是说自己这样“年老多病,所以这官不能再当了”吗?还是在陈述“自己已经因为老病而罢官”?

这两句的意思十分复杂,是因为杜甫的内心是如此的复杂。我们结合他的生平可能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杜甫有着特别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是要做个大官,而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要为唐朝逆天改命。两相比较,文学上的成就不是他最大的志向。他说“名岂文章著”的时候,应该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是有着一份自负,知道自己的文章在世上有着一席之地(但他应该想不到自己的地位在后世居然如此之高),另一方面更是一种遗憾,遗憾自己在政治上没有机会“再使风俗淳”,而是不得不看着王朝飘摇、战火纷飞、百姓流离。

杜甫在仕途上并不是完全没有过机会,他共得到过5次做官的机会。最后一次是764年在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到了765年他就辞去了官职,有学者认为是因为他受到了一个案件的牵连而不得不辞官。

所以杜甫这里说“官应老病休”,我的理解是,他一方面在感叹自己精力上确实不能再胜任繁重的工作了,一方面是说“我就算退下来也应该是因为老病才对,可为什么我还干得动却没得干了呢?”

杜甫这种绕圈圈的吐槽真是有水平,内心的苦涩、五味纷陈被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最后一联把外在之景与内心之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天地一沙鸥”中,“大”与“小”的对比被最精炼地表现。这时,杜甫在前半首中刻画景色的意义终于呈现出来:“天地”呼应了第二联中的浩大,“沙鸥”呼应了第一联中的微小事物,而杜甫的重心显然是放在“小”之上的。他面对着无边的天地,品味着自己的渺小与孤独——这正是杜甫要书写的心情。

骆玉明教授在讲述这首诗时非常精辟:“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来抒发自己的忧愁,就会显得非常闭塞、郁闷、渺小、猥琐。爬到万丈高峰上去对着天地大哭一场,和躲在厕所间旁边抹眼泪,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想象着,杜甫站在船头,看着永恒的星空、涌流不息的江水,可自己的游戏时间即将用完、无法重来,毕生的志意没有实现一丝半点。当他“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的时候(让我留在冬天 ——读唐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看到了一只同样孤零零的沙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对着天地大哭一场 ——读唐 杜甫《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旅夜书怀》:一只孤鸟的哀鸣
“清醒”的杜甫 基于人文关怀的文化反思|名人大讲堂
【美文悦读】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
杜甫在中年等我
《征旅:诗人传三部曲·杜甫篇》|每日一书
阿来携新书亮相成都草堂 带读者重新认识一个真实鲜活的杜甫
“中秋登楼夜”制造了一场悠长的“大唐梦境”
阿来新书写杜甫:“这本书是我的读书笔记”

网址: 对着天地大哭一场 ——读唐 杜甫《旅夜书怀》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029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