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寒衣节,这些风俗讲究别忘了~

原标题:十月初一寒衣节,这些风俗讲究别忘了~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那么,寒衣节究竟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寒衣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月份,此时万物收获,稻谷归仓。《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臣民冬天的到来。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表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获的赤豆、糯米熬成热羹赐给臣民尝新。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的习俗

祭祀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送寒衣:农历十月一之后天气转凉,人们担心祖先少衣御寒,于是在祭祀的时候除了食物、香烛、纸钱这些普通的祭品外,还会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有的地方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就是将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准备过冬:除了为亡人送去寒衣之外,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仪式。主妇们在这一天把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不冷,也需要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会在这一天安装好火炉和烟囱,保证天冷取暖时不会出现问题。

寒衣节的注意事项

出门在外,无法亲自在坟前送寒衣的,可以在十字路口画一圈,然后在圈里燃烧纸衣,祭奠先人,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

凡是送给亡人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完全焚尽,只有烧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间的绸缎布匹、房舍住宅及金银铜钱。但凡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使用不了。

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这一天不要去坟地。因为这天阴气大,体弱抵抗力差的人容易被不利之气侵染。而且坟地大都在荒郊野岭,天气寒冷,风力强劲,更容易加重病情。

十月初一晚上,妇女、儿童尽量不要外出。因为妇女体质比较偏寒、儿童体质比较虚弱,需要特别注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明天是“寒衣节”,别忘老辈传下的传统风俗和美食,缅怀故人惜今昔
早烧清明晚烧冬,明天寒衣节,上坟什么时间最合适?老传统要懂
十月一,送寒衣,明日寒衣节,上坟时5个忌讳要清楚,家兴事事顺
《红楼梦》中的清明节,风俗到底能有多讲究?
正月十三,老规矩讲究“做3忌1”,吉祥祈福,寓意来年福运安康
后天六月初一“半年节”,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祈福丰年人团圆
最低气温跌至5℃以下!冷空气搞“大促”,宁波气温将疯狂"打折"…
二月初一太阳节,老传统不能忘,牢记做3事,寓意吉祥顺利步步高
九九重阳风俗多,老传统讲究“8做2不做”,早看早知道
立冬:冬日始,万物藏

网址: 十月初一寒衣节,这些风俗讲究别忘了~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194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