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相城考察 让传统技艺“回家”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相城考察 让传统技艺“回家”

12月2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等专程来到苏州相城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考察1971仓坊建设情况,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提供新思路。

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1971仓坊

吴元新是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四十余年来一直全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技艺。今年,他与苏州相城合作成立吴元新苏州蓝印花布艺术馆,将其收藏创作的千百件蓝印花布艺术作品悉数捐出,以便让游客、年轻人群体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该艺术馆位于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1971仓坊内,主要展示了江南地区蓝印花布的起源、发展、纹样寓意以及新时代传承等内容。吴元新说,蓝印花布的纹样寓意极强,例如新婚夫妇的被面会以“麒麟送子”纹样为主,寓意多子多福;家中长者的被面则会以“松鹤延年”纹样装饰,寓意长命百岁。在新时期,吴元新与同事们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我们用传统蓝印花包袱布制作了提包、单肩包,用传统蓝印花布被面做成了如今的台布、靠垫,让它从古至今都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能让更多人欣赏传统技艺的美。”提起与相城的结缘,吴元新说,他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苏州,蓝印花布的最早发源地也是苏州,能够让这一技艺“回家”,让更多新、老苏州人了解蓝印花布,他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同时,他也对相城近年来不断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做法表示赞赏。

展示的传统蓝印花布

在1971仓坊内,除了吴元新苏州蓝印花布艺术馆外,还有汇集了姚绣、缂丝和蟋蟀盆等工艺的非遗艺术馆,由老粮仓改造并融合节气、稻作、农耕等文化形成的圆形筒仓,以及充满回忆的老物件馆等多个场馆,全面展现了阳澄湖地区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阳澄湖1971仓坊由原消泾粮仓改造而成,占地面积9378平方米,建筑面积4893平方米,以“匠心造物”为主题,以“非遗手作+”为文旅融合突破口,植入苏绣、蓝印花布、缂丝、蟋蟀盆等非遗手作、休闲餐饮、书屋咖啡、数字文旅、版权工作站等多个业态,构建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版权交易、产品销售、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产、学、研、销”体系,致力于打造青年手工艺人和青年艺术家的孵化基地。目前,1971仓坊已基本完工,将于2023年12月29日正式开业,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扬贡献力量。(张新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让传统技艺“回家”,苏州相城阳澄湖1971仓坊即将正式开业!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志强:43载传承让非遗变“金饭碗”
信阳毛尖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周祖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要传承技艺,还要把广彩市场做好
燕京八绝宫毯技艺当代传承 国家级非遗传人在京收徒
博湖:传承非遗技艺 绣出幸福生活
河南非遗亮相第六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
大国匠师|“熔古铸今”——访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
创新传统技艺 新疆非遗传承人让哈萨克族刺绣焕发新彩
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网址: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到相城考察 让传统技艺“回家”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495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