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阅读的时日》:重拾孩童时沉迷于阅读时光的欢乐|《伟大的思想》(第一辑04册)
原标题:普鲁斯特《阅读的时日》:重拾孩童时沉迷于阅读时光的欢乐|《伟大的思想》(第一辑04册)
★商务印书馆2023年大众类十大好书第一名,企鹅兰登×商务印书馆联合出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担任顾问遴选书目
★陈嘉映、戴锦华、董强、葛兆光、林道群联袂推荐!
★跨学科、跨语种、跨流派、跨国别,以专业角度为读者提供最丰富的阅读体验!
《伟大的思想》是企鹅兰登的“镇社之宝”,收录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经典短篇著作,包括休谟、叔本华、托尔斯泰、薇依、福柯等。话题广泛、指引当下,涉及美学与爱的体验、人生价值、忧郁与规训、战争与暴力、女性主义等。融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微妙推理、精确表达和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于一体,启发世人感受并让其成为有洞察力的头脑。中文版封面复刻原版设计,由“英国50大设计师”之一的大卫·皮尔森操刀,曾获D&AD国际设计大奖。
企鹅兰登出版人西蒙·温德尔曾说:“倘若没有这个作家或这本著作,我们将无法想象今天的世界”,这就是它历久弥新的迷人魅力。
《伟大的思想》中文版全六辑,首发第一辑、第二辑。上期法农《关于暴力》:土著人的梦|《伟大的思想》(第二辑03册)(点击可阅读)让我们看到种族主义与殖民天然的“暴力”状态。今天再给大家分享《伟大的思想》第一辑04册《阅读的时日》。作者是被格雷厄姆·格林等作家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的法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马塞尔·普鲁斯特。译者是加拿大女王大学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文学博士,曾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魏柯玲。
《伟大的思想》(第一辑)
04《阅读的时日》
Days of Reading
某些“阅读的时日”就如同徜徉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普鲁斯特的形象大约是那位在病榻上倾尽心力打磨长河巨著的作家。这大抵是不错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他漫长的养成时期,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之前的大量写作:笔记、随笔、专栏文章、翻译、仿写、评论、小说等。当他被认为是游走于沙龙的附庸风雅之士,专门记载种种绯闻逸事的记者式撰稿人时,他已在不间断地观察、感受、试笔,童年起的全部阅读经历,日常生活的细微体验,所有的遭遇和交游,已在他的头脑中碰撞沉淀,被他用最敏锐最细腻的感觉触角捕捉,渐渐酝酿、铺陈、生长,终于构筑成日后连绵无尽的文字大厦。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资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因为健康原因,一直闭门居家写作,他的作品革新了现代小说创作的题材和观念,被誉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作。
本书撷取了普鲁斯特早期的几篇经典散文,从中可以发现他的许多基本观点已然成形:关于阅读,关于记忆,关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关于非意愿回忆。许多细节和元素后来再次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当中,普鲁斯特作为伟大散文家的风格亦已展现:在看似散漫的漩流中细密地编织,将稍纵即逝的感性推向极致,生发出智性的演绎乃至灵性的探求。耽留于普鲁斯特的文字之网,常常让人心甘情愿随他沉溺于某个无限接近永恒的瞬间,仿佛那些“逝去的时光”蓦然涌现,毫发无损。我们不妨将这本小书当成一座玲珑的花园,经由它而进入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既是仰之弥高的大教堂,也是丝丝缕缕缝缀的锦袍,坚固而柔弱,崇高而感伤,人世间幽微的悲喜、罅隙、残酷、激情与幻灭,共同支撑起精神的高度。
以下对这几篇文章做一扼要介绍。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约翰·罗斯金》一文便节选自普鲁斯特为罗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法文译本所写的长篇译序。普鲁斯特指出,罗斯金的审美本质在于宗教感,其审美情感具有深刻的神圣性。文中特别提到鲁昂大教堂门廊上一个不起眼的小人像,如何因罗斯金的发现和注视而从物质的坍塌中复活,获得不朽的生命,指引和启迪后来者。但普鲁斯特亦以其特有的敏锐,质疑罗斯金的偶像崇拜是否损害了他智性的诚实与审美的纯粹,进而诘问自己是否也在对罗斯金的崇敬中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他毫不讳言罗斯金的深刻影响,因为景仰天才的意义在于,真正独立的思想恰恰是在别的伟大思想的激发之下产生的:“这自愿的服从是自由的开始。感受自我的最好方式便是努力在自身重建大师之所感。通过这深沉的努力,我们将自己的思想同大师的思想一道揭示。”
在《阅读的时日(一)》这篇余味悠长的文章里,普鲁斯特追述了自己的童年阅读经验,提出了与罗斯金不同的阅读观;其文风和一些段落预示了后来的《追忆似水年华》,叙述中亦已凸显记忆和时间的主题:我们随着幼时沉迷读书的叙事者度过一天,从清晨到午餐,从公园里的下午茶直到入夜,进入他的餐厅、卧室,走入公园、村庄、教堂,直至某次旅行的回忆,其间穿插种种干扰阅读而如今想来如此甜蜜的烦恼,不断令思绪飘向他处,将回忆引向歧途,仿佛迷失在小径分岔的花园,又被反复鸣响的钟声——卧室里的挂钟、小教堂的钟声、公园荫蔽处传来的天外的钟声——敲击出时间重叠的节奏,将往昔与现实、回忆与想象勾连成密密的织体。
从自身阅读的经验,普鲁斯特引出对罗斯金的阅读观的批评。普鲁斯特认为,阅读并非像罗斯金所言,如同与古往今来最优秀的人交谈,而是在接受他人思想的同时保持孤独中智性的自由与独立。阅读的危险在于盲从、炫耀学识和偶像崇拜,“为阅读而阅读”。阅读不是结论、答案和教条,而是激励、渴望与启发:“阅读是精神生活的开始,它将我们引入精神生活,它并不构成精神生活。”阅读只是外力,推动而不能取代自我生发的力量;真正强健的心灵不会被阅读所压制。因此,阅读具有类似心理疗法的功效,为萎靡惰怠的心灵注入思考与创造的活力。此外,阅读是友谊的一种,最为真诚纯粹,静谧深沉,无须任何人情客套的伪饰。最后,阅读的质料,即语言文字,保留着唯有时间见证过的美;往昔的用词、句法、语法,字里行间蕴含的氛围、气息和形状,让人如同徜徉于古代建筑的遗迹。
《阅读的时日(二)》起初发表于1907年3月20日的《费加罗报》,叙述开始于打电话的经验。在那个时代,电话还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需要通过电话局,由一般为女性的接线员转接,她们不可得见、神秘莫测,而远方的声音全需仰仗她们的魔法才能接通,于是在普鲁斯特笔下,这些女接线员化身为“警觉的处女”“守望天使”“达纳伊得斯姐妹”“愤怒女神”或“冷酷的精灵”,也是“夜之女郎、传话的使者、无面目的女神、喜怒无常的守护神”,经由她们,远方女友的声音终于在耳畔响起,连同遥远世界的讯息。而当不方便出门访客,电话又无法接通时,叙事者只好回到阅读。这次他读的是布瓦涅夫人的《回忆录》,在阅读中得以拜访我们无缘得见的过去的人物,从而使“生活与历史相连”。普鲁斯特承认自己离题了;而他的离题,正如每一次分岔,是多么趣味横生,引人遐思。
《圣伯夫的方法》节选自《驳圣伯夫》。普鲁斯特在此陈述的观点广为人知:他反对圣伯夫的传记批评方法,强调生活中的自我和创作中的自我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外在的、表层的,后者才是真实的、深层的,而“一本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物,不同于我们在习惯、交往、恶行中所展示的自我”,因此用前者来阐释后者是严重的错误。需要说明的是,普鲁斯特的文学观常常被简化为这寥寥数语的“反驳”,而事实上,他正是以对圣伯夫的深入阅读为契机而开启了自己真正的写作。就此而言,已包含大量叙事元素的《驳圣伯夫》与其说是文学批评,毋宁说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准备和序章。
《普鲁斯特解释〈在斯万家那边〉》一文于1913年11月14日《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的前一天发表。
普鲁斯特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释,因为只看到眼前第一卷的读者无法察觉他脑海中构想的作品全景和整体结构。他特别阐明:时间流逝的主题;著名的意愿回忆与非意愿回忆的区别,后者才是整座记忆大厦的基石。他指出围绕时间展开的叙事主旨恰在于把握“超时间的本质”和“普遍必然的真理”:
[非意愿回忆]让我们领略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境中同样的感受,它们使这感受脱离了一切偶然性,为我们带来其超时间的本质,而这恰恰是美丽风格的内涵,这是普遍必然的真理,唯有风格之美才能传达。
魏柯玲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致死的疾病是绝望|《伟大的思想》(第一辑03册)
约翰·罗斯金《记忆之灯》:不灭的明灯 |《伟大的思想》(第二辑02册)
法农《关于暴力》:土著人的梦|《伟大的思想》(第二辑03册)
“阅读社交”成为新趋势:Z世代重拾经典阅读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重拾深度阅读 华为墨水平板助你体验沉浸式阅读
阅读是远行,书写即还乡
普鲁斯特《论书籍》:我力图呈现的,并非如何认识事物而是认识我自己
赵松回信|无尽的阅读
普鲁斯特《论书籍》:我力图呈现的,是认识我自己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