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工,我才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原标题:春节返工,我才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春节返工,我才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佳节假日,最是易过。不知不觉间,大家又踏上了离家的旅程。
要诉的衷肠还没诉完,想见的人还没见全,又要背井离乡去讨生活。
岁岁回家过年,年年乡愁更浓。
被离别愁绪萦绕着的我,不禁想起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余光中少年离家求学,因当时战乱一路南下,以后几十年未曾还乡。
对故乡的浓浓思念,被他凝结成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集结成散文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书中,余光中以朴实淡雅的文字,记下与亲人的一场场别离,也记下点点滴滴欢乐的回忆。
他深情地说,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如果你也正满心不舍,不如一起读一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
剪不断乡愁,回不去故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余光中生前亲选的散文集,他在书中,提及了许多往事。
他生于南京,在这座金陵古城里,度过了大部分年少时光。
1949年,内战加剧,21岁的余光中随父母一路南下。
从厦门,到香港,又到台湾,还几度出国。
再回南京,已经是2000年。
昔日的少年做了祖父,满脸皱纹。
熟悉的故乡南京城,也在时光里变得面目全非。
他特地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母校,看见旧日意气风发的同学,早就风流云散。
如今围绕身边听讲座的学子,已是几代后的新人。
物已变,人更非。
余光中不仅感慨,自己半生漂泊,实在是错过了家乡太多的变化。
然而惆怅再多,也无法改变过往的人生。
其实何止余光中,我们的每一次春节返工,又何尝不是在开启一段段漂泊。
也许是为了少年的梦想,也许是迫于谋生的压力。
我们一次次告别深爱的父母,一次次离开情重的亲朋,义无反顾奔向远方。
异乡的日子并不好过,打拼的过程也总是那样艰难。
每天不得不忙忙碌碌,只有过年才能心安理得回到家乡,休整疲惫的身体和心灵。
家中的饭菜依旧可口,只是父母鬓边的白发却时时提醒岁月在流逝。
街上的乡音虽还熟悉,许多旧游之地彻底改了形状,无数亲人和朋友已经四散他乡。
漫漫时光里,没有任何人和事等在原地。
当所有的牵绊褪去,故乡早晚会变成再也回不去的远方。
2
离别,是宿命,更是循环
书中提到,作为知名学者,余光中常常在各地讲学,与家人也是聚少离多。
父母年龄渐大,不能随他来回奔波,一直留在台湾的宅子养老。
定居台湾的第八年,余母亡故,只留余父一人。
余光中把岳母兼姨母接来奉养,二老互相照应。
但不能时时承欢膝下,还是让余光中颇为愧疚。
他恨不得能单独有一条命,长长久久陪伴老人身畔。
后来,余光中和妻子回到台湾定居,曾经偎依膝下的四个女儿又已长成,各有志向。
长女留学美国学习艺术史,然后留下就业和成家。
次女去了英国攻读诗歌,一别就是许多年。
三女先回台湾任教,又去比利时做市场研究。
幺女在法国学了五年法文和广告设计,最后选定温哥华长住。
曾经亲密的一家人,隔着大洋分成五地,连想念都有了时差。
书里特地用大段的文字,描写看天气预报这一件小事。
每天黄昏,余光中老夫妻一定会守在电视机前。
听见播报:温哥华还在零下,暴风雪袭击了纽约,曼彻斯特比伦敦更冷……
老两口牵挂不已,抄起电话就是嘘寒问暖。
却不会提一句,要女儿们回到身边。
少时读到这里,只觉得好笑。如今再读,却只觉心酸。
从离家那天起,父母手机的天气预报里,或许也已经特地添加了我们常住的城市。
相隔千里,不知道哪通电话会打扰儿女繁忙的工作。只敢一遍遍用微信殷殷叮嘱:下雨记得带伞,降温注意添衣。
盼到我们过年回家,父母才能将一腔呵护发挥到极致。
可惜匆匆几天,我们又要踏上归程,
从此山高水远,父母只能继续用微信和电话遥寄相思。
而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女也会奔向未知的远方,把我们留在原地,一如当年我们留下父母。
我们大约也只能日日盯着手机的小小屏幕,苦等每一个春节的团圆。
一代代人长大,一代代人离开。
这是躲不开的宿命,更是生生不息的循环。
唯有陪伴时用心珍重,分开后各自安好。
思念但不打扰,牵挂却不牵绊。
人人都专心过自己的日子,才是不辜负每一场人遇见。
3
人生如逆旅
你我是行人,更是归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写道,离开故乡几十年里,余光中的乡愁越系越浓。
他去美国看望大女儿,偶然看见屋外的草地上,有萤火虫飞舞。
他便想起,儿时在江南天井的水缸边,中学时代在四川的黄葛树下,也曾有这神秘的小灯笼点亮夜色。
在香港客居时,余光中楼下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一条铁路连接香港和广州。
每次听见车轮隆隆,他都会想起铁路另一头的广州,以及背后更远大的土地,如十指连心,痛彻心扉。
相思的是故土,也是故人,更是故去的时光。
乡愁如雪,绵绵密密如影随形。
余光中一生从未走出,但也从未沉浸。
他很喜欢大女儿住的林间小屋。
小屋地处纽约郊外,掩映在树林之中,窗外一片浓翠,常有敏捷的松鼠穿越枝头。
偶尔有梅花鹿举家前来,偷偷吃掉女儿精心种植的郁金香,然后如精灵般又隐没不见。
余光中居住期间,只觉已经成了十足的隐士,逍遥无比。
他唯一的担心,就是日后回到台湾,适应不了岛上的喧嚣。
余光中也喜欢坐火车。
在台湾,他常常坐火车纵贯南北,品尝站台熟悉的小吃,甜津津的乡情从舌尖直到心头。
游欧洲,他会特地退掉机票改搭火车,看窗外突然跳出的德国教堂恢弘壮丽,连天的法国草原恬淡安详。
对他而言,火车不仅承载着层层叠叠的记忆,也开启了一次又一次旅行的欢乐。
记起小时候第一次随父母回老家,在硬座坐得浑身僵硬,但想起到站后的团聚就兴奋不已。
又想起长大后第一次返乡过年,没抢上坐票,三十几个小时站到腿肿也挡不住归心似箭。
然而当春节过去,我们还是坐上风驰电掣的高铁,回到远方的工作岗位,重新背上责任和奔忙。
对绿皮车和过年,对那些热气腾腾又无忧无虑的时光,不舍是真的,留不下也是真的。
林清玄写过,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人生的旅程里,我们都只是过客。没有什么能留住,也没有什么能永恒。
与其苦苦追忆,与其强求挽留,不如看淡,想开,放开。
以欢喜心过生活,以柔软心感受身畔。
敞开心胸享受遇见的每一寸美好,才能让每一天都活得兴致盎然。
▽
余光中在书中感慨道:“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应付现实的琐碎,一条命陪伴老宅的父母,一条命做好丈夫和爸爸,一条命交游朋友,一条命痛快读书,一条命专供教书,一条命专心写作,一条命四处旅行。
最后一条命,则用来从从容容过日子,看花谢花开,人往人来。
可事实是,人人只有一条命,人生只能走一次。
那不如把困难当成“爬山”,把日常当“旅游”,把看书听歌读诗的日子,当成旅途中的逍遥小确幸。
任它年华流逝,由它世事沧桑。
热忱走好每一个当下,就不会辜负每一段人生。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舒音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福利丨写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苏东坡,他的人生版本是不断更新的
墨染青春 妙笔生花(56)|人生是逆旅,我亦是行人
非虚构小说《我亦是行人》讲述九场生与死的角斗与盛宴
人这一生,学会丢掉这三样东西,才会越来越好
苏轼一碗毒鸡汤,温暖两个落魄人?
周芳:历过千山万水,深情拥抱生命
苏轼的一首词,如暗夜明灯,千年来温暖无数心灵
张伟:人生如茶 苦乐都是滋味
好司机开车,不会躲避每个小坑洼
杜牧《春尽途中》:与过往挥手告别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