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存档人

原标题:古树存档人

李青松

北京古树熟悉他的面孔。

古树专家施海,是我的朋友。他额头挺阔,目光炯炯。飞燕眉,两端翘,络腮须,硬朗粗犷,面相阳刚。他有话从不憋在心里,总要说出来,痛痛快快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施海出生于1963年5月1日——他开玩笑说,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的劳动人民都要放假庆祝他的生日,也太隆重了吧。北京平谷金海湖镇水峪村是他的出生地,水峪村只有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口人,不怎么大,却山美水美生态美。一提起水峪村,施海的眼里就放着光。水峪村山谷里有一眼山泉,曰之水泉。咕嘟咕嘟,泉水欢腾,四季不歇。据说,此泉底下的水脉通着金海湖呢。湖水满盈时,泉水冲劲儿就特别猛。小时候,施海常去担水。泉水映着他的身影,闪着亮亮的光。他父亲干农活回来,便舀一瓢泉水,一仰脖儿,喝下去,然后抿一下嘴角的水珠,心满意足。施海在旁边看着,心里舒坦极了。

水峪村北面有一座名叫云祥观的古庙。早年间,这里是一所小学校的所在地。施海的小学就是在这里读的。这里离他家很近,听到上课的铃声,从家里往学校跑都来得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学校就没了,只剩下一座空空的古庙。古庙院内有四株古树,树龄都在五百年以上了。也许,施海对于古树的认识,就是从这四株古树开始的。不过,水峪村是先有古树后有古庙,还是先有古庙后有古树呢?施海也不得而知。四株古树里有两株国槐,一株侧柏,一株油松。四株古树各具形态——斜松直柏并肩槐。凡上了岁数的生命,必易染病,必易致残,必易遭虫蛀,必有抗性和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古树亦然。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株古树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弱势状态。枯枝渐多,虫害肆虐。某日,施海回水峪村探亲发现情况后,立即采取了救助措施——除虫害,堵树洞,立支柱,用拉杆牵引有危险隐患的主枝,并施肥浇水,注射营养剂,进行生物技术复壮。措施果然奏效,来年春天古树返老还童,恢复了树势。蓊蓊郁郁,聚气巢云。

然而,施海心里装着的古树,可不仅仅是水峪村古庙院落里这四株。在北京,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被统称为古树。北京郊区到底有多少株古树呢?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没人能说清楚。施海用四年时间主持完成了京郊古树全面普查工作,搞清了古树家底,并登记、建档,进行分级挂牌保护。

1992年,施海组织专家制定了“北京市古树名木损失鉴定办法”“北京市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1995年,施海等主编的《北京郊区古树名木志》出版。2021年,施海受邀担任高校《古树历史文化》教材副主编。至此,北京市古树名木从普查到保护,从文化挖掘到系统研究,继而成为了高校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施海眼里,每一株古树都是活物,它们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1998年,他曾为昌平黑山寨一株古树起名——凤凰松。此松被写进古树志,此名沿用至今。

在他的新书《树说文化》中,施海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如此生动,如此温暖,如此令人感动。古树,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本能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古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神奇。每一株树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个方向,信念是一个目标——努力去接近蔚蓝的天空,哪怕雷电袭击,虫蛀病腐,灾害摧残,也永不放弃。

多年来,施海一直呼吁要加强对古树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他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讲究”。比如,松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公”?槐的构成为什么是“木”和“鬼”?比如,民间为何说“屋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柳”?比如,桃李为何与教书育人有联系?医学为何叫杏林?比如,为何把我们应该学习的人唤作榜样、楷模、标杆?比如,颐和园里为何多为油松?天坛里为何多为侧柏?等等,诸多“讲究”里大有学问。

施海手上有一本解读《千字文》的小册子,已经快被他翻烂了——里面的“讲究”令他如醉如痴。我曾向他借阅此书,仅仅一周时间,就被他追要回去了。也许,正是受此书的影响,他撰写的《树说文化》中充盈着各种各样的“讲究”,是一本历史性、文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科普读物,也是施海长期对古树文化进行研究积累的成果。

我和施海是朋友,不是气味相投的吃喝酒友,而是那种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的兄弟。在北京,如果能数出三十个朋友的话,那一定有施海。剩下十个的话,也一定会有施海。我们平时联系可能很少,但遇到事情,第一时间赶来的人中,一定有施海。他是那种遇事不躲,不推,不绕,能分忧,能解难,肯担当的朋友。

我在写作《北京的山》的日子里,突生了去登山的念头,便给施海打电话。他说,不问你为什么要去登山,只要你想去,我就马上过来陪你去,但建议登百望山。于是,他开着那辆浅绿色的越野车,我们上路了。

百望山的高度不是很高,但对于有严重腰疾的我来说,登百望山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施海拾来一根木棍,递给我——我明白他的意思。登百望山有数条山路可以选择,有陡峭的野径,有荆棘丛生的小路,也有坡度平缓的常规路线。为了照顾我,施海断然选择了一条路面宽敞,且坡度相对较小的路径。尽管如此,我还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歇了三歇,才登上山顶的望京楼。当我眺望山下喧嚣的北京城时,不禁感慨万端。

人,仅此一生。然而,茫茫人海中,真正的知己又能有几位呢?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施海的敬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树存档人
古树月令
凝望一棵古树
石刻馆里银杏繁茂(古树的故事)
南川:第三届千年金山红古树茶文化艺术节活动启动
南川最古茶树龄2700岁 古树茶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靠叶片特点判断古树茶真假靠谱吗?
巫溪:千年古树老鹰茶采摘忙
高杆古树做成的普洱茶究竟有何魅力?
为什么古树普洱春茶发芽普遍较晚?

网址: 古树存档人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8666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