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差七十岁 一盏鱼灯舞出海
沙栏吓村村民进行鱼灯舞排练。
少年们学习鱼灯舞技法。
吴观球,是深圳盐田沙头角鱼灯舞的传承人;张谱,是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的学生。两人相差约七十岁,但因为鱼灯舞,有了共同话题。吴观球要培养接班人,要持续不断地把鱼灯舞“送”进社区和学校,还要配合诸多与鱼灯舞相关的文化推广工作,让更多人知道这项非遗文化。张谱则是盐外小东和分校鱼灯舞社团的成员,从决定加入社团的那一刻起,他就为这项非遗艺术深深着迷。
因鱼灯舞而结识 都为传承而努力
吴观球偶尔会在教少年们鱼灯舞的时候,想起十几岁刚刚学鱼灯舞的自己。1956年,他14岁,辍学回村打鱼。在盐田沙栏吓村,渔民的生活缺乏娱乐,鱼灯舞便成了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吴观球也正是在那一年开始跟着堂哥吴胜源学习鱼灯舞。也就是在开始学习以后,少年吴观球才意识到,这门艺术比看起来要难得多。扎马步、挺腰板、握鱼灯,每一步都需要用到很强的核心力量和手臂力气,彼时,吴观球在沙滩上进行练习,沙子松软,常常一扎马步脚便陷下去,只能一次次地重来。
在沙头角,鱼灯舞不是简单地举灯,而是要将手中的鱼灯舞出灵动之姿,让鱼灯们演绎出海底故事。张谱看上的,也正是鱼灯舞中蕴含的团结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传承,表演的时候我也很自豪”。鱼灯舞中常常藏着渔民们口口相传的海底故事,对新时代的少年来说,这背后的人文内涵非常吸引人。
“鱼灯舞,许多地方都有,但沙栏吓村的鱼灯,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吴观球解释,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鱼灯舞,盐田的鱼灯舞是以半蹲之姿举灯,动用人全身的巧劲,把一条鱼舞得摇曳生姿,表现出鱼的喜怒哀乐。在沙栏吓村,每逢重要节庆,由二十几个男子组成的队伍便会在夜晚开始表演,他们手举巨大的鱼灯起舞,或起伏跳跃,或穿插而行,几个动作,便能呈现出丰富的舞蹈情节。
吴观球在鱼灯舞上取得一些成绩后,鱼灯舞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使命。这个流传至今已经三百多年的民间艺术,必须要传承下去。这种使命感,把吴观球推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位置,吴观球的人生也因而和鱼灯舞紧紧地绑在了一起。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沙头角鱼灯舞,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由此,吴观球结识了越来越多像张谱一样的朋友,年龄相差虽大,但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把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下去。
深圳少年接力“舞” 哪怕受伤也仍坚持
要想推广鱼灯舞,仅限于沙栏吓村内绝对是不够的,吴观球很早便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带着团队到新西兰、澳大利亚表演,把传统文化推广到海外。他又打破村内传承的旧传统,将鱼灯舞带进学校、机关、社区,全面提升了盐田鱼灯舞的社会影响力。而在这之中,吴观球最为重视的,便是少年一代对鱼灯舞的态度。
发源于沙栏吓村的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和沙栏吓村有着文化同源的天然联系和情感纽带,要做鱼灯舞在少年之中的推广,这里无疑是最合适的起点。在这一点上,吴观球与学校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走进校园传授鱼灯舞技巧,一招一式,生动灵活地在孩子们面前展现。2018年,盐外小东和分校正式成立鱼灯舞社团,其宗旨便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沙头角鱼灯舞。
华宏硕是鱼灯舞社团的一员,他说,自己听老师讲了鱼灯舞的历史之后便决定加入社团,“鱼灯很美,表演的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力量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华宏硕喜欢鱼灯舞的原因。
然而,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少年吴观球一样,盐外小东和分校鱼灯舞社区的少年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需要克服的困难。社团同学李卓阳回忆起训练的过程称,大部分时间都需要扎马步或蹲步,不适应的时候便会觉得很累。此外,十斤左右的鱼灯对少年们来说太重,练习久了,虎口常常会擦伤,“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努力去练习,总是能克服”。
传统非遗少年创新 鱼灯舞舞出新花样
新生代的深圳少年们,显然并不满足于学会鱼灯舞的表演技法。传承,对他们来说,更是与自己所思所学融合改造。彭欣然也是盐外小东和分校鱼灯舞社团的一员,在她看来,鱼灯舞的传统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鱼灯舞社团,大家一起写作出版了鱼灯舞的故事,做了中英文的鱼灯舞绘本,一起制作鱼灯舞短视频上传网络,让更多人了解鱼灯舞的历史文化。为了让更多人接触鱼灯舞,该社团的陈柯颖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担任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向听众们讲述沙头角鱼灯舞的故事。
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百余名同学参加了鱼灯舞社团。社团核心成员参与开展的《探研沙头角鱼灯舞》项目式学习,获评国家级一等奖,并被指定参加芬兰举办的国际项目式学习交流,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对外宣传。该社团还多次参加中英街社区文化节、盐田区“非遗走进生活”嘉年华、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非遗展演等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少年们的“奇思妙想”,远远不限于鱼灯舞本身,利用他们学习的编程及科学机械相关知识,他们还完成了一套沙头角鱼灯舞皮影戏的工程制作,将鱼灯舞与科技巧妙融合。在盐外小东和分校鱼灯舞社团,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沙头角鱼灯舞剧本,为主要角色及场景设计相应的动作,设计scratch动画作为场景并使用灯带进行装饰,用舵机编程来实现沙头角鱼灯皮影戏的展示。
从鱼灯制作到鱼灯舞学习,再将鱼灯舞与所学所思有机融合,深圳已有不少少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承鱼灯舞做着不同的努力。张谱用一句话表达了这种心绪:“虽然练习的过程也常常觉得很辛苦,但想到这门技艺可能失传,咬咬牙,便坚持下去吧。”而新时代深圳少年的“坚持”,已经不是简单地学习、表演鱼灯舞,是把鱼灯舞玩出更多花样,赋予鱼灯舞更多有时代特色的表达,让鱼灯舞在传承过程中,也能有永不过时的生命力。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胡可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商丘非遗•鱼灯
河南虞城:王站的鱼灯情结
安徽民间古灯收藏者:“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
鱼灯:游走在老宅间的非遗文化
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龄,七十岁的她却选择和丈夫离婚!
点一盏心灯,温暖一段岁月
壹家人日历:每个人点亮一盏小灯,前路即是光明
少年初入世,心灯一盏耀长安‖文/寻欢
我们的节日·元宵|以灯作舞 百年冠庄船灯舞再开锣
鱼芯菱:老巷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