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铉翁说:朱张二先生倡道东南,共扶千载之坠绪,志同而道合

原标题:家铉翁说:朱张二先生倡道东南,共扶千载之坠绪,志同而道合

当时学者还建构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儒家之道的传承谱系,将朱熹、张栻、吕祖谦一起纳入其中。李心传说:“中立传郡人罗仲素,仲素传郡人李愿中,愿中传新安朱元晦。康侯传其子仁仲,仁仲传广汉张敬夫。乾道、淳熙间,二人相往来,复以道学为己任,学者号曰晦庵先生、南轩先生。东莱吕伯恭,其同志也。”(34)这种道的传承,丁端祖也有论述:“本朝濂溪二程,倡义理之学,续孔孟之传,而天下学者,始知所适从……又得晦庵朱氏、南轩张氏、东莱吕氏复阐六经之旨,续濂溪二程之传,而大道以明,人心以正,然三儒同功一体,天下均所宗师。”(35)“自濂溪、明道、伊川义理之学为诸儒倡……其后又得南轩张氏、晦庵朱氏、东莱吕氏续濓溪、明道、伊川几绝之绪而振起之,六经之道晦而复明。”(36)方大琮的说法也很相似:“元公在当时号善谈名理……赖二程子阐明之而益大,朱、张、吕扶翊之而益尊。”(37)在他们看来,朱熹、张栻、吕祖谦阐明六经之旨,接续周程之道的统绪,都是孔孟、周程之道的传人。

与这一论述稍有差异,也有学者仅将朱、张二人看作是二程道学的传承者,如家铉翁就说:“朱张二先生倡道东南,共扶千载之坠绪,志同而道合,相得而弥章者也。”(38)这一论述,强调朱、张在道统传承之中的作用,却没有提及吕祖谦。尽管如此,以上种种叙述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把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人或朱熹、张栻二人作为周程之道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当一种固定的谱系还未成型,权力还未浸入话语中时,人们表述思想的方式,叙述历史的语言也会相对自由和个性化。虽然南宋士人提及朱熹、张栻、吕祖谦时,多以“朱张”或“朱张吕”来并称,但是其中也不乏“张朱”“张朱吕”的提法。如刘宰说:“天下学者,自张、朱、吕三先生之亡,怅怅然无所归。”(39)吕中说:“岳麓、白鹿书院又得张、朱二先生振之。回视州县之学,不过世俗之文进取之策,其相去岂直千百驿而已哉?”(40)魏了翁也说:“张、朱、吕诸先生之亡,学者无所依归,诚哉是言。”(41)又说:“二程先生者出始发明本学于道丧千载之余……近世胡、张、朱、吕氏继之,而圣贤之心昭昭然揭日月于天下。”(42)真德秀甚至明确指出“惟时湖湘渊源最正”,在叙述圣人之道的传承时屡次先言张而后言朱:“濓溪先生周元公、明道先生程纯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武夷先生胡文定公、五峰先生胡公、南轩先生张宣公、晦庵先生朱文公,圣学不明,千有余载,数先生相继而出,遂续孔孟不传之统,可谓盛矣!惟时湖湘渊源最正,盖濓溪之生,实自舂陵,而文定父子,又以所闻于伊洛者,设教于衡岳之下,张、朱二先生接迹于此,讲明论著,斯道益以光。”(43)

在这里,他们的论述都将张栻排在朱熹的前面,称“张朱”。但结合当时学者的整体情况看,“朱张”或“张朱”的提法都很常见。在南宋时期的众多的学者、士人看来,朱熹、张栻,或者再加上吕祖谦,都是孔孟之道、周程之学的接续者、继承人。“朱张”或“张朱”的提法并无区分高下的用意。也就是说,朱、张同为当时的学人所并重,并不存在主次高下之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看展式社交”让志同者道合
东西问|刘立夫:为什么说南岳衡山是儒佛道融合发展的典范?
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前约法三章,晚年直言没有爱情
家庭如何兴旺美满?一定要守住最重要的这三道!(收藏!)
孔林的楷木有什么用(二)?
启功《论词20首》欣赏之二,无数新声传妙绪,不堪铁板大江东
《水浒传》中梁山5大法术高手排名,乔道清屈居第二,戴宗排第五
言须有宗:奉道并非无标准可言
鲁 歌 |《金瓶梅词话》抄本于万历十九年冬到二十五年写于江苏(5)
刘先银经典点说:会师上合组织峰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现文艺之美

网址: 家铉翁说:朱张二先生倡道东南,共扶千载之坠绪,志同而道合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276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