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道工序打磨 西湖绸伞美出圈

在今年的春晚上,节目《借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员手中精美的伞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把伞就是有着“西湖之花”的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是西湖绸伞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先生的作品。

近日,宋志明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湖绸伞的独特之处可以概括为“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手工技艺精湛的呈现,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西湖绸伞。

需经18道工序打磨

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杭州丝绸为原料,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装饰图案。要想做出一把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的西湖绸伞,必须经过伞骨制作、伞面装饰、贴青复原等18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要求。

西湖绸伞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很实用,又有艺术欣赏价值。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湖绸伞主体由伞骨和伞面组成,伞骨制作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用任何黏合剂。伞面用丝绸为面料,以刷花、彩绘和刺绣等技法加以装饰。

自上世纪70年代,宋志明便开始做西湖绸伞。春晚结束后,有很多人给他打电话,询问节目中的西湖绸伞。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西湖绸伞经过多道工序精心打磨,既坚固又富有弹性,烈日暴晒也不会弯曲,伞面采用杭州特产的丝绸制作,轻盈而富有光泽,并画有西湖风景。“西湖绸伞的伞骨采用的是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淡竹的直径大概在5-6厘米之间,竹节和竹节之间距离较长,适合做伞。做成之后,女性拿在手上的厚薄度刚好。这一点别的竹子是做不了的。”

为春晚定制西湖绸伞

宋志明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春晚导演组联系他们,说有一个节目采用他们的西湖绸伞比较适合,想给演员定制。“只是说要用伞,但是没有说具体怎么用、用在哪里,我们当时猜测可能是跟西湖有关系,可能是舞蹈,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想到会跟《白蛇传》有关。”

据宋志明介绍,节目中的伞他们花了很多心思,算下来大概用了近20天时间才做完。伞面材质和颜色选择上他们考虑了很多,跟节目组进行了多次沟通、调整,考虑到舞台的效果和实际使用,他们最终确定用电力纺来做伞面。伞面颜色上,因为无法到现场确认,用手机拍摄会有色差,他们就跟节目组来回寄样确认。

此外,确定伞面的图案花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宋志明说,他们特意选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这样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西湖。伞头也进行了设计,一般的西湖绸伞也用三潭印月造型的伞头,但是比较抽象,春晚西湖绸伞的伞头是专门设计的,“我们去拍了三潭印月的照片进行设计,特意为春晚做的。”

宋志明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最后叶童和赵雅芝撑开伞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没想到她们两个会用这样的方式出现,看到节目觉得我们这么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我们整个团队也很高兴,很多学员给我打电话说很高兴,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在向实用性方面发展

宋志明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西湖绸伞也在与时俱进,但是伞的灵魂一直没有变,“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这个不能变,这是西湖绸伞独一无二的特色。”目前,其他类型的西湖绸伞他们也做,主要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制作,“新型面料、新型工艺都进行尝试、使用,我们也跟剪纸、刺绣等其他非遗工艺结合,跟游戏、动漫合作。”此外,西湖绸伞也在向实用性方面发展,除了主材料不变,其他都可以变,“主要根据客户需求,比如伞头的造型可以根据伞面的内容进行匹配。”

宋志明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他们一家人都在做西湖绸伞,也开了一些培训班让更多人来学、来体验做伞,西湖绸伞是一种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手工技艺精湛的呈现,“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西湖绸伞。”

文/本报记者李铁柱统筹/孙慧丽

相关知识

18道工序打磨 西湖绸伞美出圈
家地乡:一把西湖绸伞下的记忆 这个集体生日他们这样过……
河北武强乐器手艺人400余道工序制作小号
河北衡水雕漆艺人百余道工序制作雕漆作品迎新春
河北深州古琴制作艺人:一张古琴需历经上百道工序
河北饶阳百余道工序制作景泰蓝 产品畅销海内外
河北饶阳骨雕艺人十余道工序制作骨雕 产品远销海内外
22道工序,100余道小工艺 一个月心血,成就一个青柯鸟笼
河北武邑手艺人上百道工序制作二胡
七旬守艺人:120道工序做一支湘笔

网址: 18道工序打磨 西湖绸伞美出圈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1939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