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9)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9)

清·张慎仪《念奴娇》庚子感怀词(3)

网友运涛问:先生,您好!打搅一下,有一首词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请您解惑。

清·张慎仪《念奴娇·雷仲宣庚子感怀次坡韵见示依韵奉答》:青羊一变,又骎骎、厄到中原文物。八道狼氛连海角,破坏幽燕半壁。矗矗琼楼,翁翁玉宇,高处寒如雪。踌躇四顾,可有回天英杰。〇也曾搔首问天,问天无语,孤愤凭何发。瑶草琪光乱成阵,怎不豪情都灭。三尺吴钩,几编乐府,俯仰悲霜发。宵分人情,忍看剑外残月。

其一:“青羊一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二:“八道狼氛连海角,破坏幽燕半壁”,是不是指的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事?

其三:“翁翁玉宇”中的“翁翁”,是不是可做“滃滃”理解?

其四:“瑶草琪光”,我只查到有“瑶草琪花”的成语,不知“光”字是不是误写了?另外,“乱成阵”怎么理解呢?

其五:“宵分人情”的意思不太明白。

钟振振答:(接上期)您对“八道狼氛连海角,破坏幽燕半壁”“翁翁”“瑶草琪光”等语句的理解,都是对的。这几条,咱们就不讨论了。只回答您提出的其他几个问题。

(2)瑶草琪花乱成阵

“瑶草琪花”,“瑶”“琪”皆美玉,亦喻言珍贵、美好。故“瑶草琪花”直言之即仙花仙草、奇花异草。在古诗词里,多用于神仙世界或名山大川等语境。

唐·王毂《梦仙谣》诗三首其一曰:前程渐觉风光好,琪花片片粘瑶草。有人遗我五色丹,一粒吞之后天老。

宋·郭祥正《将归行》诗曰:休休休,归去来。芝田石室云长在,瑶草琪花春不回。

王济《游洞霄呈介石沈先生》诗曰:金堂玉室天柱高,琪花瑶草环平皋。

王珏《空明洞》诗曰:瑶草琪花半已空,洞门寂寂自春风。

谢枋得《菖蒲歌》诗曰: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上界真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人间千花万草尽荣艳,未必敢与此草争高名。

张炎《踏莎行·咏汤》词曰:瑶草收香,琪花采汞。又曰:从来采药得长生,蓝桥休被琼浆弄。

元·刘诜《碧壶歌赠陈生可珍善画》诗曰:碧壶之山何处是,直隔瀛海三万里之惊淙。琪花瑶草春晻暧,云阶月地秋玲珑。

朱思本《代嗣天师题雪舟》诗曰:海上仙家有凤麟,琪花瑶草四时春。

王沂《和王继学题琼花图》诗二首其一曰:琪花瑶草本同科,摹写诗人费切磋。楚客佩摇明月碎,龙宫衣剪素绡多。

吴莱《读汉武内传寄戴仲游》诗曰:琪花栖倒景,瑶草隔玄洲。

张天英《题赵翰林画兰水仙瑞香》诗曰:愿君采幽芳,托根凤麟岛。荫彼三素云,瑶草琪花不知老。

明清两代,用例更多,不胜枚举。但绝大多数仍实指花草,并未越出唐、宋、元人诗词的应用范围。唯清·梁章巨《春榜纪事》诗六首其二《待漏宫门外》曰:金支绛节肃无声,瑶草琪花队队明。身在玉京朝会列,归来倘许住蓬瀛。这是笔者所仅见的一个特例:以“瑶草琪花”比拟朝廷官员或新科进士。

张慎仪此词曰:瑶草琪花乱成阵,怎不豪情都灭。其“瑶草琪花”显然不是实写花草,也只有将它理解为喻指“朝廷官员”才说得通。当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入北京,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朝廷官员们却乱成一团,纷纷逃命,岂不令人气短?

当然,仅梁章巨诗一例,或出偶然,还不好说“瑶草琪花”就此已成为“朝廷官员”的专指。但毕竟有此作为先例,我们用以解读后来的张慎仪词,总算是有所依据。舍此,也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说辞了。

【附记】

〇梁章巨,嘉庆七年(1802)进士。其《春榜纪事》诗当作于是年,在张慎仪词之前九十八年。

〇其实,除梁章巨诗之外,还有一则以“瑶草琪花”拟人的用例,不过并非出自诗词,而是出自小说。

清·陈森《品花宝鉴》第四十三回《苏蕙芳慧心瞒寡妇·徐子云重价赎琴言》曰:次贤、子云看他四人今日打扮分外好看,艳的艳,雅的雅,倒像有心比赛的一般。此刻都还穿着小毛外褂,琴言是玄狐耳绒,宝珠是玄狐抓仁,蕙芳是云狐抓仁,素兰是骨牌块云狐干尖。四人相对,就是“珊瑚玉树交枝,瑶草琪花弄色”,觉得楼外千枝红杏,比不上楼中四个玉人。

按,这是一部写“男同性恋”的小说。所谓“玉人”,盖指男伶。但“女性化”了的男子,不妨作“女子”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瑶草琪花”比拟“女子”,也是有先例的。那么,说张慎仪词里的“瑶草琪花”是拟指清宫中的女子或北京城里富贵人家的女子,可不可以呢?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在男权社会的封建时代,女子是被剥夺了“参政”权利的,人们并不用“豪情”来要求她们。以“瑶草琪花”拟之,便与下文的“怎不豪情都灭”云云相抵牾。故笔者不主张取此解说。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相关知识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9)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2)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1)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4)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36)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58)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0)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09)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3)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6)

网址: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9)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1253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