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最狠的一首诗:李白夸上天的白帝城,在他眼里全是

苏洵最狠的一首诗:李白夸上天的白帝城,在他眼里全是loser。

一千多年来,但凡提到白帝城,中国人DNA里刻下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李白那首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快马、猿啼、彩云,这首诗给白帝城套上了一层厚厚的浪漫滤镜。它成了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成了今天的网红打卡地,流量密码拿捏得死死的。

可就在李白写下这首诗三百多年后,北宋嘉祐四年,一个男人带着他的两个天才儿子,也来到了这里。

他,就是苏洵。

那时候的他,已经49岁了,是个标准的中年大叔。不像他儿子苏轼、苏辙年少成名,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大半辈子都在沉寂中度过。这次进京,是他人生第一次的高光时刻,是他带着《六国论》这样足以“名动京师”的敲门砖,去迎接迟来的功名。

按理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他应该和李白一样,心情是轻快的。

可他站在白帝城头,看到的,却不是彩云,也不是顺流而下的轻舟。他看到的,是千年来的血与泪,是一场又一场华丽的失败。

他没有唱和李白,反而提笔写下了一首堪称“历史diss大会”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所有在白帝城这个舞台上叱咤风云过的人物,通通拉下神坛,批了个遍。

诗的第一句就杀气腾腾,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冰冷审视:“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

什么意思?

苏洵根本不关心风景美不美,他劈头盖脸就是一个直击灵魂的设问:是谁把这三峡劈开,让长江水像一条白色的丝绸一样流过?这么个鬼斧神工的天险,简直就是个战略绞肉机,引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杀得头破血流,拼了老命地争抢。

一句话,就从李白的诗情画意,瞬间切换到了历史的残酷与厚重。这才是苏洵,一个真正的政治观察家,看到的白帝城。

紧接着,他开始点名了,第一个被拉出来“鞭尸”的,是两个古代政权。

“熊氏凋零余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熊氏”,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的老祖宗就姓熊,他们曾经是这里的霸主,三峡就是他们家的后花园。可结果呢?秦国大将白起一来,国都都给你端了,王室被迫东迁,曾经的辉煌,只剩下几个零零散散的后人,成了历史的尘埃。

“成家”,指的是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的名字——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位老兄在四川割据称帝,国号“成家”。他为什么要在白帝城建都?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公孙述看见城里一口井中常有白气升腾,状如白龙,他觉得这是祥瑞之兆,于是自称“白帝”,把这里改名白帝城。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结果呢?他的政权仅仅维持了12年,就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兵剿灭,全族被屠,他自封的“白帝”之城,也成了一座寂寞的空城。

看到了吗?苏洵的笔下,没有丝毫同情。他像一个冷酷的法医,解剖着这些消亡的政权,告诉你:不管你曾经多牛,最终的结局,都是凉凉。

如果说前面只是开胃小菜,那接下来,苏洵就要对本诗最大牌的两个“嘉宾”开炮了。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没错,他说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被后世无数人奉为偶像的“王炸”组合。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光了家底,惨败后退守白帝城,并将这里改名永安宫。在这里,他上演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白帝城托孤”。苏洵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字,味道可太复杂了。

表面上是同情,同情他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但骨子里,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惋惜和批评。想当初,是谁不听劝,非要赌上整个蜀汉的国运,去打一场毫无胜算的复仇之战?是谁亲手撕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顶层设计?你的失败,真的只是运气不好吗?

说完了刘备,再看诸`葛亮。苏洵用了一个“叹”字,一声叹息。

诸葛亮为了老板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这白帝城外的长江南岸,一个叫鱼腹浦的地方,用石头摆下了传说中的“八阵图”。据说这个阵法变化万千,可抵十万精兵,连杜甫都盛赞“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可苏洵怎么看?他觉得,这不过是“劳神”罢了。你诸葛亮再神机妙算,再呕心沥血,把CPU都干烧了,又能怎么样?八阵图再精妙,也挽救不了蜀汉国力孱弱、人才凋零的根本劣势。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悲壮,也是一种无力回天的徒劳。

层层铺垫,步步紧逼,苏洵终于亮出了他最核心、也是最颠覆性的观点。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

这最后两句,简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他说,如果白帝城的山神水仙真的有灵,看到你们这些来来往往的“英雄”,恐怕都要笑出声了。

它会笑什么?笑你们这些人,一个个都把失败归结于兵力不足、时运不济。楚国、公孙述、刘备、诸葛亮……你们都失败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手下的兵不够多、武器不够好吗?

“岂由兵”这三个字,是整首诗的灵魂,是苏洵对历史最深刻的“复盘”。

在他看来,一个政权的兴衰,军事只是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战略、是人心、是德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逻辑。公孙述迷信鬼神,失了人心;刘备意气用事,毁了大局。他们的失败,根子都出在自己身上。

这首诗,哪里是在凭吊古迹?这分明是苏洵在进京前,写给自己、也写给当朝统治者的一份政治备忘录。他用最冷峻的笔触,剥开了历史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底下冰冷的法则。

真正的猛人,就是能穿透千年的历史迷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李白的浪漫里时,只有苏洵,这个即将踏入权力中心的中年人,保持着绝对的“人间清醒”。他借古讽今,用前人的失败,敲响后世的警钟。

这首《题白帝庙》,虽然名气远不如《六国论》,却同样展现了苏洵雄奇老辣的笔力。它就像一剂清醒剂,告诉我们,别被表面的诗意蒙蔽了双眼,历史的每一个拐点,都写满了值得深思的教训。

相关知识

李白诗中的白帝城,在古代是什么样?考古队的发现重现古城往事
李白《早发白帝城》:伟大诗人的暮年
李白最“没骨气”的一首诗,艳绝千古,却根本让人读不下去
李白很厉害的一首诗,用了诗中的禁忌用法,却达成浑然天成的神韵
苏老泉不是苏洵
李白最美的一首相思诗,只有6句,每一句都是经典
李白被儒生嘲讽,他一怒之下写下一首诗,成了千年以来骂人的绝唱
李白被迫写下的一首诗,为追捧杨贵妃,最后两句却流传千古
李白最具杀气的一首诗,连金庸都动容不已,将其写成“武功秘籍”
“苏老泉”是苏洵还是苏轼?

网址: 苏洵最狠的一首诗:李白夸上天的白帝城,在他眼里全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214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