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没有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原标题: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没有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有了一间录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一台摄影机。创作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互联网发行作品也是免费的。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发挥创意、发布作品,你就有可能成功。
一种来自艺术家自己:的确,你可以发布你的作品,但谁会为它买单呢?音乐、写作、视频、图片都是免费的。数字内容早已被变成免费的晚餐。
如果艺术家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匠人,在19世纪还在流浪,在20世纪趋于职业化,那么在21世纪,艺术家则受到了经济环境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先有了快餐,然后有了快时尚,现在又有了快艺术:快音乐、快写作、快视频、摄影、设计、插画等廉价创作。这些被快速消费的艺术品,让我们随心所欲,狼吞虎咽……
然而,在这个被数字、资本统治的时代,又仅仅是艺术家才如此吗?我们每个人恐怕也将或正在面对这样的现实。
选摘自《艺术家之死》第二部分第4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互联网时代,
艺术家的处境为何变得更困难了?
文 | 威廉·德雷谢维奇
来源 | 《艺术家之死》
如果艺术家的日子从来都不容易,那么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否变得更困难了呢? 简单来说,是的。他们的收入在减少,而开销却在增加。如果说以前的“饥饿艺术家们”赚得少,生活开销也不多,那么现在,他们的收入只会更少,而生活开销却不见得便宜。一直以来,唱片销售都是音乐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销量却在直线下降。图书预付款和自由作家的报酬也大大降低。除了大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独立制作的预算都遭到大幅削减。是的,如今赚钱的方式变多了,但是也有更多人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以前的工作机会或许报酬更低,不过新的机会的报酬也往往不高。那些大学、交响乐队、出版社、电视节目里的全职工作纷纷变成合同制,有时情况甚至还要更糟。
就开销来说,尽管目前制作和发行费用低廉,有的甚至还免费,但是这些都不是创作的主要开销。 最主要的两大开销,一方面是如何一边进行创作,还能一边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是如何先成为艺术家。维持生计就意味着租房,而自2000年以来,因为通货膨胀,租金的中位数已经同比增长了42%。除此之外,艺术家往往要打多份零工,但是这些工作基本没有福利保障,相比其他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还要自行支付愈加高额的医疗保险。 成为艺术家最起码也需要时间,如学习和进修技艺的时间,花时间又需要维持生计,而维持生计就意味着支付租金(以及食物、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开销)。成为艺术家需要装备: 仪器、艺术工具;软件也不便宜。说到底,除了音乐人之外(对他们来说,有时也需要),几乎肯定的是,成为职业艺术家还需要文凭:至少是本科学历,甚至可能是艺术硕士。每个人都清楚,这些年,学费还在不断上涨。
总之,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艺术家在消失。大多数想要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人并没有成功;他们中靠艺术吃饭的人大多数的收入都少得可怜。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来,如果还不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就是如此。新的变化在于那些还算成功的艺术家,他们能以艺术创作为主要职业,定期有作品产出,他们会出版、展示、发行或表演自己的作品,且也已得到了一些认可,但是就连他们也无法按照中产的标准维持生计。他们需要支付可观的房租,需要承担可靠一点的医疗保险,还需要时不时就休息一下——而不是靠着一张张支票过活,永远游走在经济困境的边缘。除了那些赢者通吃的最大赢家外,这类中产艺术家正在从艺术界中逐渐消失。
根据作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5年间,全职作家认为他们的写作收入平均降低了30%。劳工统计局表示,2001年至2018年间,职业音乐人的人数下降了24%。丽贝卡·盖茨(Rebecca Gates)曾主持过一项音乐未来基金会对职业音乐人的调查,她说:“我看到的硬数据显示,那些‘成功乐队的成员’,也就是那些‘音乐节的热门乐队’,他们本可以找一份好的零售工作,赚到更多钱。”几乎我的每个受访者,包括那些还在相信现在是从事艺术好时机的人,都觉得他们的同伴多多少少都面临着一些困难,他们觉得,相比二三十年前,年轻艺术家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而中坚力量又在不断消失。金太美(音译 Tammy Kim)记者在纽约艺术圈中的人脉很广,她给了我一份20位潜在受访者的名单,其中有的人已经50多岁了。她说:“名单上的每个人都还在努力挣扎。”作家克里斯廷·斯摩伍德(Christine Smallwood)熟识的艺术家也不少,她告诉我她认识的这些艺术家普遍都感到“担心、焦虑”。
年纪较长的艺术家们亲身经历了过去20年来的变革,他们代表了某种对照实验中的另一部分样本。作家协会的调查提及,那些拥有15到25年写作经验的人,他们的收入降低了47%,而那些拥有25至40年写作经验的作家,他们的收入降低了67%。作家协会的执行理事玛丽·拉森伯格(Mary Ra senberger)告诉我,一些作家曾经还能每隔几年就把自己的同一部作品拿出来再卖一次,靠得来的版税为生,而最晚到了世纪之交,他们基本都丢了工作。独立摇滚大佬基姆·迪尔总是将自己比作钢铁工人,当我问她这些年她如何过活时,她犹豫了20秒才告诉我“还是有钱进账的”。这说的是她以前作品的版税。你还在建立名声时,你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变差,这是一回事。而发现自己的生活无论如何都会变差,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创意未来的首席执行官鲁丝·维塔莱(Ruth Vitale)告诉我,这些孩子还是会继续创作音乐的,“不过他们打算一辈子都睡爸妈的沙发罢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艺术家21世纪的经济困境?最具压倒性的明显变革就是作品的去货币化,这在数字时代的艺术界十分普遍。当音乐、文字、图片都可以被数字化而在网上传播时,点对点的文件传输和其他盗版形式就成了可能。1999年,首个点对点服务平台纳普斯特面世。当年,全球音乐行业的收益高达390亿美元。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50亿美元。随着下载速度加快、文件质量提升,盗版也遍及电影与电视行业。相关研究估计,由于盗版而造成的电影销量下降或将达到14%到34%。随着电子书的出现,盗版自然也波及了出版行业。
免费数字内容的普及也促成了人们的某种期待,人们希望实体作品和委托作品统统都能免费。创作歌手妮娜·纳斯塔西娅(Nina Nastasia)告诉我,演唱会后时常有人走到售卖唱片的地方,问是否可以“拥有”一张唱片,有人甚至会直接拿走。Smashwords(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电子书经销商。——编者注)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库可(Mark Coker)提到,他们平台上有一位奇幻小说作家以3.99美元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作品,一位读者写邮件说除非他把小说免费,否则他以后都不会再买他的作品了(当然,无论如何他可能都不会再买)。在一切免费的时代,肆无忌惮成了一种经济准则。
人们常常希望艺术家不求回报地进行创作,这大大破坏了21世纪的创意生活。要么就是用创作换取“曝光”,这与不求回报无异。作家、卡通画家蒂姆·克赖德(Tim Kreider)曾经写道:“如果有人免费给你理发或者送你一罐汽水,人们都会觉得这不正常,但是这些人就是会理直气壮地问你是否愿意免费为他们写篇文章或是画幅插画。”年轻的艺术家更容易像这样被利用,他们被告知要“建立起一批自己的观众”;相比之下,他们更容易低估自己作品的价值,或是因为要去讨要酬劳而感到内疚;无论如何,他们还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插画家杰西卡·赫许(Jessica Hische)为此画了幅细致的流程图,以帮助创作者们回答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应该免费搞创作吗?”
旧有的经济指导原则被舍弃,现存的雇佣关系被破坏,每个人都很在意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诈欺行为。在没有适当原则的情况下,原则就变成了:尽可能抽身,越远越好。各家公司都在为资金短缺找借口,或者以同情的姿态对你表示支持。赫许表示:“所谓‘创业’就是在业界可以随便使用的一个词,人们以此为借口想让你少收点他们的钱。”还有一些明目张胆的窃贼。很多网站纷纷建立起一种运作模式,或是至少有一部分会基于此,这种运作模式会让身为自由职业者的艺术家记不起或是没有精力去顾及网站方到底还欠了他们多少钱。一些国际时尚品牌因为盗用独立艺术家的设计,并将其发布在网上而声名狼藉,它们的借口就是希望艺术家通过发布作品来建立自己的观众群体。
也许免费内容最阴险且让人受不了的,是它让艺术在观众眼中遭到贬值。金额指示了作品的价值。我们认定某样东西有更大的价值,我们就会支付更高的金额,或是花更多功夫去得到它。对于那些我们只要点击一下就能免费获得的东西,我们自然不会觉得它能有什么价值。随着脸书、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音乐、文字和图片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仿佛只要拧开水龙头,就有同质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杰斯·克莱顿在《连根拔起》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问一个艺术商店的店员正在播放的曲子是什么,店员说:“‘哦’ ——他耸耸肩——‘是 Spotify’。”我们长期与书、专辑和影片做伴,引以为傲地将它们悉心收藏,用它们来反映我们的个性。而现在,甚至在自己的硬盘上我们也不会存什么东西了。艺术在此只会停留一分钟,下一分钟便不复存在。
这种贬值也不单纯是心理作用。艺术创作不可能自动化,科技也没办法让创作过程变得更有效率。因此,为了适应价格,质量也会相应下降。艺术家的报酬减少的话,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就会被迫花更短的时间完成免费的作品。独立摇滚音乐人基姆·迪尔还记得,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成了“免费”的垃圾,成了不得不做完的麻烦事”。我们还是赋予艺术整体很大的价值,但是对于任何免费作品来说,它们却变得越来越廉价。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就没有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吗?
艺术家的工作是创造永存的审美生命
《祥瑞中国》主题展开幕 24位艺术家画“神兽”
艺术家精神到底是什么?“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举办
“发现优秀艺术家”研讨艺术家精神
艺术家的选择题
跨媒介艺术家炭叹:在艺术上,探索“未知”是一种本能
“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在京举办
原来这些艺术家都是“江南”的粉丝 笔下水乡多姿彩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