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气未消盼清凉 “秋包伏”下酷热依旧|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原标题:立秋·暑气未消盼清凉 “秋包伏”下酷热依旧|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不知不觉中,秋天的第一个节日——立秋,就迈着步伐与众人相见了。虽然此时,还处在“三伏天”的炎热之中,但就如诗中所说,在随风摆动的树叶之中,已经响起了秋天的声音。

8月7日,立秋至。在过去,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为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同时,立秋也是“四时八节”之一,古人将其视为秋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存在。

“上千年来,在农耕时代,立秋就是极为重要的节气之一。”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到,此时虽暑热未退,但是自然界中,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元·刘贯道 《消夏图》

迎秋报秋

独具仪式感的秋天之始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在古代,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民间,自然有许多关于立秋的习俗。首先是祭祀,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此外,据《后汉书》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

“其实不仅在宫廷,民间也有在立秋祭祀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以求粮食丰收。”刘孝昌这样说道。

到了宋代,这个迎接秋天的习俗变得更为风雅。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意思是说,在立秋之日,皇宫内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宋 佚名 《草堂消夏图》

伏包秋还是秋包伏?

立秋早晚有讲究

“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从这句民谚之中,就能发现在普罗大众的心中,立秋时间的早晚,影响着气候的改变。刘孝昌说,立秋虽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此时还处在暑热期间,但每年立秋后出现的凉热情况却各不相同。有时立秋后天气仍高热潮湿,但有时天气会明显变得凉爽一些。那么,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到底是凉还是热呢?在民间流传的说法中,就得说到“伏包秋”和“秋包伏”了。

民俗专家刘孝昌

其中的“伏”,自然指的是三伏天了。而所谓的“伏包秋”,就是指立秋这天刚好是“末伏”的起始时间;而“秋包伏”是指“末伏”的开始时间在立秋之后。按照时间来算的话,2022年的立秋时间在8月7日,而末伏开始的时间则在8月15日。由此看来,今年属于是“秋包伏”,中伏时间长达20天,末伏要在立秋之后才来到。

“客观来讲,伏包秋出现的年份并不多。但在立秋过后,白天虽然高温依旧,但早晚会变得逐渐清凉。”刘孝昌还说道,如果立秋这一天下雨的话,则称为“漏秋”。在民间,有“漏秋十八天”的说法,其意思是在立秋后的十多天中,都会出现降雨的情况。“漏秋后,天天总有雨下,无论大雨或是小雨。天气都会变得凉爽一些。”

更有趣的是,刘孝昌说到民间的立秋还有“公母”之分,称作“公秋”或“母秋”。“有种说法是,所谓的‘公秋’,是指立秋的当日是单数。反之,双日立秋则为‘母秋’。还有种说法,就是立秋的时间有早有晚,民间把早立秋叫‘公秋’,把晚立秋叫‘母秋’。老成都人摆龙门阵时,都会说‘公秋扇子遍河丢,母秋晒死老黄牛’。”

立秋已至,出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过了这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凉爽怡人的秋日就近在眼前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二十四节气|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明日立秋,有4个属相要“躲秋”,吃3样忌2样,民俗传统建议了解
立秋:预先十日作秋天
二十四节气歌歌词 二十四节气歌简介
DUDU猫说节气之大暑: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三首古诗,信手辞夏,安然入秋
这大热天,咋还要“炫”一碗羊肉汤?
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在古诗词里,寻一处清静,度一场清凉
二十四节气|夏至: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
节令之美·入伏|16日“入伏” 伏天长达40天

网址: 立秋·暑气未消盼清凉 “秋包伏”下酷热依旧|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983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