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丨炎炎夏日将至,中医教你除湿养生
原标题:今日夏至丨炎炎夏日将至,中医教你除湿养生
“至者,极也。”夏至的“至”是“最”“极端”的意思。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
今日22时58分
我们就将进入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川观新闻
一帧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巴山蜀水
特别选取中国传统色扶光为主色调
制作节气国色动海报
扶光,蜩始鸣之起色。蜩即夏蝉,俗称知了。夏至后,知了鼓翼而鸣。当然,在这个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日子,蝉鸣并非唯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夏至物候特征。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曾观察到夏至前后“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而让北宋大文豪苏轼“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也在夏至前后大量上市,与蝉鸣、荷香一道,成为许多人对于盛夏时节“声色味”俱全的记忆。
炎炎夏日将至, 中医教你除湿养生
夏至,是全年最热、阳气最旺、白昼最长的一天。它标志着炎热的夏天的来临,进入了长夏季节。
夏季节多阴雨连绵、潮湿,也是一年中湿气与阳气最旺盛的一段时期,故人多感闷热。中医认为,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长夏季节阳盛于外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湿”邪致病。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李延萍为大家带来夏至节气中医养生的科普知识。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导致机体疾病缠绵。夏季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祛除湿邪。根据来源,“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相关,由外侵袭人体, 即外感湿邪。外湿致病表现为肢体困重、酸痛, 或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
“内湿”多因嗜酒饮冷、过食油腻,内伤脾胃、脾失健运、输布失常,导致体内水液停聚。常以脘腹痞胀、恶心、纳呆、大便粘滞稀溏等症状为主。
古话有云“千寒易祛,一湿难除”,故长夏需因时、因地、制宜防湿除湿。总体而言,需掌握以下三个小技巧:
夏季莫贪凉 居处勤通风
夏季应尽量避免潮湿环境及淋雨,不穿打湿未干的衣服,洗头后吹干再入睡,可减少外湿侵袭。同时应少食生冷、冰镇食物,保护脾阳,可预防内湿生成。室内应适时关闭空调,经常开窗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病菌滋生,同时可以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能有效地预防外湿进入机体。
养阳适运动 揉穴助除湿
《内经》记载:“春夏养阳”,可帮助体内湿气排出,养阳方式众多,比如三伏敷贴、艾叶浴足、艾灸温背。夏天坚持适度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推荐穴位以下两个穴位:
药食健脾胃 药膳利湿浊
在日常的食物中,部分药食同源的中药具有健脾胃、利湿浊的功效,如绿豆、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玉米须、冬瓜皮、山药等,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适量食用。
炎炎夏季, 日常饮食推荐可多食用陈皮冬瓜老鸭汤、芡实薏米粥、陈皮荷叶茶等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药膳。
特别提醒
甜、酸、苦、辣、咸这五味中,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数“苦”味了。然而,适量吃点苦味食物,不仅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对调节情绪大有好处。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吃些苦味食品,夏令尤为适宜。
馥郁的夏意里
流淌着生命的旋律
阳光充足明亮
万物蓬勃丰沛
愿你的生活
也随这夏至的生机一起
多一点明媚与快意
多一些绽放与热情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手绘 黄琪
综合 人民日报 华龙网 人卫健康
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今日夏至丨炎炎夏日将至,中医教你除湿养生
今日夏至丨万物向阳而立
夏至丨盛夏起点,荷花绽放,蛙鸣声声
今日夏至|在最长的白昼,追寻更多炽热的梦
国宝画重点丨夏至已至,未来可期
今日夏至 | 荷曳蛙鸣 夏意渐深
夜雨丨三都河:夏至(外一首)
夏至:骄阳似火 生命蓬勃
今日夏至|莫负日出好时光,一起把诗词画在中华大地上!
今日寒露 | 露已寒,将为霜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