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解读
原标题:“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解读
“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国。我们重视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也具有超越性的、诗意飞扬的情感和情绪。”《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
9月24日上午,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巩义举办。会后,李少君接受记者专访,就诗歌与生活等问题分享见解。
李少君
在李少君看来,诗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以杜甫为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思想家陈寅恪说杜甫的诗歌是‘诗史互证’,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歌可以当成历史来看。这个历史,一方面是大的、家国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杜甫的个人生活史。杜甫的很多诗歌都是写他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他的邻居是怎么聊天的,跟朋友是如何互相寄赠诗歌的,他是怎样怀念李白的等等。”
他同时表示,“诗歌从日常生活中来,但又高于日常生活。它把我们的生活进行诗意的超越,将其变成永恒历史的一部分。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安慰,也能让我们超越当下、超越时间,融入永恒之中。”
李少君认为,诗歌教育在古代中国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而当代社会现在正在恢复这个传统。“中小学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大幅增长;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反映出诗词热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最近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也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诗词情怀。”李少君说。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张晓璐/文 周甬/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诗刊》主编李少君:诗词是情感的储存器|成都国际诗歌周
《诗刊》主编李少君:“人诗不能互证,诗歌价值要打折扣”
诗刊主编李少君:在郑州寻找中国诗歌的源头丨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
《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情感让诗歌难以被AI取代
《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情感是人类诗歌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重要一环|成都国际诗歌周
高燃的人生有多可贵?中国诗词大会解读“燃”
对话诗人|李少君:诗歌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
《诗刊》《星星》诗刊原主编、诗人叶延滨:诗歌周让成都的诗歌形象更加“清晰化”
南都读书月讲座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我诗故我在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诗词涵养性情,古文润泽筋骨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