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

原标题: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佛印了元禅师,是一位身宽体胖的乐天派僧人。

相传他和苏轼交情甚密,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和诗作对,参禅悟道。

南宋时期,还有人专门编撰了《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构想出许多关于两人的有趣对话。

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故事里,佛印和尚又扮演着为苏轼指引度脱的智者形象。

那么,真实的佛印和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看到齐安江游泳嬉戏的孩童们,经常能捡到色泽好看又形貌奇怪的石头,便用饼子零食和他们交换了不少。

他把这些小石头做成盆景,当作供品送给了自己欣赏的僧人;并自嘲道:“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

而收下这些石子的僧人,正是佛印了元和尚。

1

后世的人们提起了元,总喜欢讲一讲关于他和苏轼的那些未必真实的互动趣事;

比如他俩今天谁又写了首嘲笑、打趣对方的诗,明天谁又用“谐音梗”让对方在对对联时甘拜下风……

却经常性地忽略了了元和尚本身的性格和特点——而这些,恐怕一两句话也很难说清楚。

从官方记载上看,了元是禅宗一脉云门宗的禅师,曾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北等多地的寺院当过住持;

同时,他还特别关心净土宗思想,也曾整编过白莲社流派,担任过青松社的社主。

在民间传闻里,有人说他天生幽默,是个难得的有趣之人:

“金山寺僧了元,滑稽人也。”——朱彧《萍洲可谈》

也有人说他脾气其实挺大的,动不动就骂身边的人: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禅林僧宝传》

有人说他像弥勒佛一样大腹便便、自在乐观: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魏学洢《核舟记》

也有人说他出行仪仗庞大,像个俗不可耐的“多事”的暴发户:

“逢佛印禅师元公出山,重荷者百夫,拥舆者十许夫,巷陌聚观,喧吠鸡犬……”——慧洪《冷斋夜话》

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故事里,了元和尚甚至可以成为苏轼前世的佛门师兄弟,今生与东坡续缘,亦是为度其离苦得乐,修成正果……

上述这些或直接定义,或侧面描述,或夸张演绎的话语,给我们展现的了元形象是多面复杂的,是变化不定的,甚至有时候是带有矛盾的。

为什么他身为禅门中人,却又对净土宗情有独钟?

为什么他的性格可以在风趣诙谐的同时,又具有严肃冷峻的一面?

究竟“世间无事人”是他的特点,还是“世间多事人”才是他的本貌?

也许这一切的答案,来自于宋代的佛教本身。

2

从唐代中期开始,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就已经出现了统摄合体的势头,大家互相借鉴发展,努力而艰难地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

当时间来到北宋时,佛教对外力主儒释道合流,对内则是继续坚持净土宗与禅宗的“禅净合一”。

所以宋代的僧人们,很多人都会注重修持,兼修净土法门。

这也就不难理解,云门宗的禅僧佛印了元,为什么会担任过青松社的社主了——

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明智慧,他都很难跳脱出时代的河流,就像一张饼再大也大不过烙饼的锅一样;

宋代的禅宗比起唐代,本来就具有更加顺应世俗的风格。

禅僧们不再是扎根于山野的遗世独立的自在之人,他们顺应着国家对丛林的强大管控,并更加主动且努力地与当权者联系到一起。

苏轼其实就用“奔走王公,汹汹都邑”的词汇描写过这一时期的僧人,当然他在不知不觉中也把了元和尚嘲讽了进去;

但我们难以否认的是,了元和尚确实结交了不少达官贵胄,除了苏东坡之外,王安石、周敦颐等人其实都和他关系不错;

而苏轼本人,除了了元和尚之外,也是许多声名显著的禅师的挚友。

也许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轼与佛印未必真就是彼此难以取代的知己——

我和你书信交心,我和你游山玩水,我和你坐而论道;

但是,我同样可以和其他人做这些事情。

毕竟,这世界这么大,人又那么多,谁和谁又能有多少不同呢?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苏轼仅仅是了元许多达官贵人、文坛名流朋友里的一员;

而了元禅师,亦不过苏轼许多方外之交中的颇有默契的一位。

基于社交礼仪,基于风俗影响,甚至可能基于积累人脉的需求,他们相识相遇——这便给后人编纂那些充满禅理的公案故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也许为了迎合苏东坡豁达的性格,佛印在和他社交时,可以让自己变得达观开朗;

而苏东坡便也不吝笔墨,挥笔写下一些诗歌文章,记录自己与禅师的情谊。

只是后人读起苏轼写给佛印的诗的时候,总觉得比起他那些名留青史的词,虽然多了一份看似圆融的禅机,却少了几许源自心底的真情。

3

其实,从了元和尚的称呼上,我们便能看到宋代的禅僧,与唐代的不同。

“佛印禅师”这四个字,是了元示寂后,朝廷的朝廷赐号——宋代以后,禅僧的称呼,多用朝廷赐号和道号;

而在唐代,比如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赵州从谂等等,禅师的称呼一般来说都是山号、寺号;

称呼的不同看似细微末节,却也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僧人,身份、地位以及心态上的那些微妙而有趣的差异。

从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我们很难说这些变化到底是好是坏,因为现实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用好坏来评判的。

我们能知道的是,曾经在唐代初期到中期,那些有着自己独立思想、超然物外的一群和尚们的尝试和努力,到了后来似乎并没有按照原本的预期和剧本行进下去;

就像一条倔强的溪流,它曾经在山野流淌,在崖边跳跃,它想看到一些其他河流不曾触及的风景,它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活泼而创新的河道;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它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殊途同归地汇入大海,似乎和一滴水溶于海没什么区别,似乎曾经的特立独行也已然仅剩下破碎的泡影;

也许它从此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干涸,但它却再也不是那条,自由而倔强的溪流了……

4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据说,某次苏轼拜访佛印禅师时,禅师知道他爱吃东坡肉,便专门烧了一锅,只是不知为何,那锅肉突然不见了。

想必当时的场景,两人都心有灵犀地仰天大笑,苏轼的笑特别爽朗,佛印的笑很有禅机……

所以呀,这佛印了元禅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是典型的宋代禅师,他在平时的生活里,可能有点儿“官僚化”,可能有点儿“御用化”,可能有点儿“世俗化”;

当然,这也不耽误他是个很有趣也很有故事的人;

只是时间过去那么久了,谁又会明了这些“不重要”的细节呢?

不论是苏轼还是佛印,他们都成了故事里的人,成了历史里的景,成了我们的谈资,也成了我们在纷乱生活里的一点向往。

于是每个人的心里,就都有了一位属于自己刻画的,佛印了元禅师。

参考资料:

1.董雪明:《苏轼的参禅活动与禅学思想》,南昌大学学报,2003.03

2.郭伟:《浅议明清小说笔记中的佛印形象》,高等函授学报,2012.02

3.喻世华:《苏轼与佛印交游考》,江苏大学学报,2013.04

4.叶翔羚:《苏轼的交游与文学》,2014.05

5.邢爽:《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2015.04

6.孙昌武:《禅宗十五讲》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乌巢禅师实力强大,能预知未来,为何偏偏对猪八戒起了招揽之心?
无事此静坐
王阳明:无事心定,有事心静,事事由心
觉印法师:原本是公安厅公职人员,为何放弃铁饭碗,选择出家为僧
爱,也是人存活世间的证明
让心中无事 如清水长流
与佛无缘的人,往往有这3个特征,佛也渡不了!
佛教有8大菩萨,有一个后来成了佛,据说还是如来佛祖的继任者
乌巢禅师的真实身份是怎样的,唐僧听其一席话秒懂
你的抑郁、焦虑,是因为你不懂得放下心中的“执念”

网址: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451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