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赛(第17季)丨王承军:烤红薯里的爱与暖

原标题:头条大赛(第17季)丨王承军:烤红薯里的爱与暖

烤红薯里的爱与暖

文/王承军

从医院出来已是灯火阑珊的午夜,风里裹着雨和雪,打在脸上,一阵寒彻心骨的冷。昏黄的路灯或大或小地拉扯着我的身影。打量四周,街上没有行人,偶尔一辆120急救车闪着刺眼的蓝灯呼啸而过。

拐过街角,我躲在公交站的避雨篷下一边耍手机,一边等出租车。这时,随风飘来一股浓浓的香味,那是我最熟悉的朴素不俗、悠香四溢的烤红薯味。我寻味而望,不远处,一位大娘正揭开烤炉的盖子,用夹子不停地翻捡炉膛内的红薯。就在我抬头望去的时候,大娘也注意到了我,并大声向我招呼“烤红薯,甜得很哟,马上收摊了”。

在这个雨雪交加的寒冷深夜,如果不是为了生活,我定然相信她不会这么晚执着地卖红薯。我急忙应声“要得”。

看着外壳焦黄、细长圆润、香喷甜腻的烤薯,我居然有点垂涎欲滴了,肚子也不由自主地咕咕叫起来。“炉膛内的烤薯,我全部买了吧。”我有点迫不及待地说。大娘一愣,略带欣喜地问我“吃得完吗?”“吃得完,我寝室还有一个兄弟伙,他也喜欢吃烤红薯。”大娘听到我的回答,立即找了一个塑料袋,把烤好的红薯装好过秤后交给我,一共27块钱。我给她拿了30元,并告诉她不用找零。我顺势拿出来一个红薯当着大娘的面一阵狼吞虎咽。那香甜的味道,一下子把我带到童年灶膛的火堆里,带到冬日山野的童趣里,带到母亲温暖的簸箕里……

我的老家位于大巴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家孩子多,劳动力少,分的粮食一年到头接不上趟。特别是到了每年农历二三月间,便是青黄不接的难挨日子。在这个时候,红薯就成了我们家的主食。因此,每年清明一过,母亲就会在自留地里陆续插植薯苗。为了多产,母亲会特意增加薯苗入土节数以提高结薯的个数。到了霜冻前后,地里的红薯成熟并收刨结束。在收刨前,父亲找一个背风向阳、地势较高且不易积水的地方挖一个2.5米左右深的地窖,然后用生石灰或硫磺熏蒸清除地窖内的微生物,待两三天后再将红薯放入窖内。当然,对窖藏红薯的选择,母亲也不含糊,她总是选择那些个头细长圆润,表面光顺的红薯。如此地窖的红薯,保鲜时间不仅可达半年以上,而且完好率也很高。

那时我在一所村小上学。母亲总是在前一天晚饭后选两三个红薯放在灶膛的火堆里。第二天早上,母亲出工早,我起床后便从火堆里掏出红薯,用手轻轻拍掉红薯上的柴火灰,然后用纸包裹起来放在书包里,去上学的路上当早餐吃。

尽管冬日的早晨银霜似雪铺满大地,双脚踏在挂满“毛茸茸”般冰晶的小草上仍然能感觉到一些清冷。但冉冉升起的朝阳在白花花的银霜反射下,我好像步入了一条金光大道,格外神清气爽,心里莫名感叹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即使在褪去色彩的寒冬里,它也要用最细腻的手法雕琢出千姿百态的霜花,让我在朔风漠漠的季节里感受到希望和力量。所以,走在乡间这条小路上,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我从没感觉到苦和累,上学成了我的一种期冀。因此,每天早上在上学的路上,我也习惯了“从书包里掏出还有余温的红薯,然后熟练地将烤糊的红薯皮一块块剥下,接着歪着脖子把薯皮的里层吃干净后才扔掉。吃完红薯皮,最后吃薯瓤”的一系列按部就班的动作。黄澄澄的薯瓤甘甜绵软,又香又糯,吃进肚里,热气满腹,全身温暖。

待走到学校,我已成了大花脸。其实把红薯当早餐的同学不止我一个。女同学还是很注意“脸面”,而我们男同学则没有这么讲究。因此,每天早上上课前,我们的班主任都要领着我们这群男生到学校旁边的小溪沟洗脸。遇到结冰,我们不得不用石头砸碎坚硬的冰面。手伸进冰冷刺骨的溪水里,一阵歇斯底里的尖叫,冷得直打哆嗦,脸冻得红彤彤的,手指也不听使唤。后来,每到冬天,班主任就叫他的爱人提前准备两壶热水,让我们这些“大花脸”轮流去他家洗脸,直至来年的阳春三月。虽然烤薯好吃,但吃多了,胃反酸直吐酸水,我们叫“烧心”。每每这时,老师就给我们舀一碗米汤或者兑些碱水让我们喝,这样能够起到缓解作用。这一幕幕情景至今让我倍感温暖,终生难忘。

如果说烤红薯当早餐是特殊环境下简单应对生活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野外烤红薯则是苦中作乐的另一种情趣。遇到周末或寒假,村里几个小伙伴把牛往山上一赶,开始分工合作,兵文找个背风的地方挖个小坑,云娃负责找干柴,平哥负责带红薯和火柴。一切准备妥当后,就开始烧一堆炭火,将红薯埋进火堆里,四周掩上土。几个小伙伴开始了追野兔、用弹弓打麻雀的比赛。待筋疲力尽时,大伙围在火坑旁,扒开火堆,一股喷香的烤红薯味扑鼻而来。在半生不熟的抢吃中,吞下的不仅仅是烤薯的香甜,还有山野孩子的几分淘气和欢欣。

由于红薯可以当粮食,既经饿,又有饱腹感。所以母亲时常把红薯蒸熟后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储存起来。活干累了,取几片薯干可以先垫一下肚子。家里有亲戚朋友来,加些调料放在锅里炒一下端上桌,就可作为招待客人的一道下酒菜。尽管素简,但酒里的乡情亲情却浓得化不开。

母亲做的薯干除了自家吃,还接济他人。我家位于大路边,是十里八村赶集的必经之道。每逢赶集,我们家簸箕里晾的红薯干都会少一半。即便如此,母亲不仅没有抱怨或者把簸箕挪到更隐秘的位置,还时不时地向簸箕里添加一些蒸熟的薯片,她根本不在意偷吃薯片的人。当时我挺纳闷,问母亲为什么不换个地方晾晒。母亲却很认真地告诉我:“人人都会遇到难处,那些顺手捎带薯干的人,一定是很饿的人,没有人会丢下面子去拿别人家的东西吃。我们家红薯种得多,够得吃,不要计较。”

母亲的善举有时也得到回报,如在我们家门口经常有崭新的竹编筲箕、撮箕或者由脱粒后的高粱穗制成的用来刷锅或者清洁案板的高粱饭帚。曾经有一天中午放学,我快要到家的时候,就亲眼看见一位路人抓了我家几片薯干放在裤包里,然后他从背篼里取出一顶竹编斗笠放在我家的风车上离开了。此时,我才深切体会到母亲这样做的意义。其实将心比心,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互相体谅,互相帮衬,彼此才会过得更好。

时光煮雨,洗尽铅华。在日子流淌的无声无息里,我们都在过滤不同的生活境遇。唯有那灶膛里香甜绵长的烤薯味和余温尚存的草木灰,一直弥漫在我年过不惑的爱与暖意里。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国网重庆彭水供电公司)

版面欣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头条大赛(第17季)丨王承军:烤红薯里的爱与暖
头条大赛(第17季)丨李晓:城市体温
头条大赛(第17季)丨舒舒:山野童趣
头条大赛(第17季)丨杨辉隆:故乡那棵黄葛树
头条大赛(第17季)丨赵瑜:吃相不是附属品
头条大赛(第17季)丨罗昭伦:学会放弃一身轻
头条大赛(第17季)丨文猛:一路灯火
头条大赛(第17季)丨袁勇:久别故乡情更浓
头条大赛(第17季)丨郑劲松:野猪记
头条大赛(第15季)丨​王忠德:微笑走向未来——《岁月与回望》前言

网址: 头条大赛(第17季)丨王承军:烤红薯里的爱与暖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6371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