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书本读乡野问古今

原标题:走出书本读乡野问古今

本报记者余娅黄珺颜宇东娄底报道

地处湘中腹地的娄底双峰县,是曾国藩的故乡。曾氏耕读的传统影响至今,双峰精神“耕读天下,富厚日新”便源出于此。

双峰有句俗话:“要么读书,要么喂猪。”读书与劳作,前者追求精神的丰腴,后者追求物质的富足,晴耕雨读,两者都不能懈怠。

自2009年开始,双峰启动阅读教育。这是一次传统的回归,亦是一次与时代同频的探索。这一次,双峰人不仅读书,也读历史,读过往,读乡野,读山川,读文明,读美德。

阅读,走近宗祠与乡土

不久前,11岁的葛丽蓉重新认识了“葛”字。在学校开展的“家风家训”主题阅读中,她和父母一起翻阅了葛氏族谱,族谱上那些了不起的名字,犹如一颗颗星,点亮了她的心。

葛丽蓉在双峰县荷叶镇上达学校读六年级。和周边几所学校一样,上达学校也由宗祠改建而成。葛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超两百年的历史,校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葛丽蓉并不明白这一砖一瓦之于她的意义。

上达学校是双峰县阅读教育示范校,学校除了开设常规的阅读课程,还把阅读延伸到了书本之外的校园与山野。

学校阅读种子教师王习贞告诉记者,阅读校园文化,是上达学校的“入学课程”。为此,学校请乡贤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向学生介绍校园的建筑、楹联与典故,带学生走近“宗祠文化”。

学生从双峰本土文化中挖掘素材,进行自主阅读。双峰历史养分丰厚,这里有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家教教风、以蔡和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蔡畅为代表的女杰文化……学生先读书,再跟随父母去故居故地寻访。这之后,年轻的学生成了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主题阅读活动结束后,葛丽蓉整理阅读收获,自制了一本《葛氏家训》。她在册子的末尾写下了自家的家训,有一条是“与人为善,懂得分享”。她的父母是这样做的,她从小受到熏染,也乐于将美好的事物,包括美食、书籍,拿与他人分享。

上达学校的老戏台上,挂着一块匾额,刻着“风教枢机”四个大字。古时,这里用来祭祖、唱戏,是教化族人的重要场所。今时今日,这方舞台留给了求学的孩子们。一所所由宗祠家塾改造的现代学校,正成为双峰耕读教育新的策源地。

耕读,迎着乡野的风

双峰县荷叶镇白泥小学,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不到十公里。这里的学生,几乎都曾到访过曾家的藏书楼。

左晨在白泥小学上五年级,他的姐姐在双峰一中读高中,姐弟两人自小和奶奶一起生活。

这天的阅读课,主题是“家训”。分享时,左晨告诉同学们,奶奶要求他们每天早晨必须自己收拾床铺,洗漱完毕后,读书半个小时再来学校;周末时,两人要帮着奶奶一起干农活,喂养牲畜。

同伴们听完,纷纷鼓掌。同学朱挺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从左晨家的家训里,读到了曾国藩家训的影子。”他顿了顿,“早起,打扫,读书,种菜,喂猪,这不就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吗?”

语文老师禹欢拍了拍朱挺的肩膀,表示赞许。在白泥小学略显斑驳的墙壁上,一直张贴着一组曾国藩家训的宣传海报,海报被日晒风吹,上面的图画和文字已经褪了色。但毫无疑问,“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个字,串联起了乡村孩童的日常生活,烙印在了一拨又一拨学生心里。

八字家训中,读书和劳作同样重要。白泥小学是荷叶中学带管的教学点,虽然学生数不到50人,但依然配有图书室,并按县里的标准开足阅读课。

荷叶中学校长吴建军带记者来到校外劳动基地。那是农田旁一片随溪流蜿蜒的梨园。三月,梨花盛开,雪白一片。这片黄金蜜梨,是白泥村的扶贫产业。学习之余,白泥小学的学生自愿来梨园照料梨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多了一群孩童的身影。

吴建军时常参加白泥小学师生的阅读分享和白泥村民的屋场会,听听学生和家人最近读了什么书,并和大家聊聊天。他希望阅读的力量,能够穿透校园的围墙,最终抵达家庭。因为家庭是教育最初的土壤,也是基层治理最小的单元。

吴建军告诉记者,在双峰,有许多和他一样的教育人,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他们行走在乡野之间,播撒新知,教化后人,他们知道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根基,而乡村文化的根,就在一个个孩子身上,一个个家庭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刘姥姥一个乡野村妇,为什么能敲开贵族贾府的大门?
古今交融、万物交会于诗性的书写与理性的思判——读耿相新诗集《复眼的世界》
读名著与千古风流人物共激荡
新书上市 |《古今酒事》《古今茶事》:卧云歌酒德,对雨著茶经
“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凉薄之人,如何偕老。”
西池月上人归后,杨慎说古今咏莲词,欧阳修这首第一
5本字数都在500万以上的玄幻小说,古往今来,震耀古今无人敌
走出国际的美貌
正观漫读|莫道明月清淡,莫让书窗清冷
林青霞再谈豪宅火灾 书本名画蒙上黑灰需修补重镶

网址: 走出书本读乡野问古今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270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