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的这种上海本地老房子,历史比石库门早得多!| 闵行情
原标题:闵行的这种上海本地老房子,历史比石库门早得多!| 闵行情
岁月如沙,岁月如水,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下来。
莘庄不再是田野密布的“庄”,而是繁花似锦的“城”。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你将读到的是《曾经住在“一绞圈”》节选。一起跟着声音,来看看绞圈房子是怎样的特色建筑……
曾经住在“一绞圈”
上海本地的老房子除了大家熟知的石库门外,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它出现的历史比石库门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更有特色,且数量和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这种住宅老建筑名叫绞(方言读音gáo)圈房子,只是它在闵行区浦西,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被拆光了;在浦东尚有残剩,但也拆得不成样子了。绞圈房子境遇如此不堪,但我想还是应该给它以应有的认识和地位,至少要有个记载,好让各位知道这是怎样的特色建筑,毕竟是历史的见证、乡愁的记忆,说什么还是我们祖辈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位于浦锦街道的庞家南荫堂
历史悠久而分布广
绞圈房子最早建造于何时?因缺少记载已不可确考,但还是有不少踪迹可查。据我的考证,我们莘庄这边的绞圈房子,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存在了,也是村庄的主要建筑物。何以见得?
我的老家东吴褚家塘原共有12幢老房子,其中九幢是绞圈房子(三幢是三进,六幢两进)。我和几户本家也一直居住在老祖宗传下来的绞圈房子里。这幢房子建于何时,我说不清楚,只知道祖父一辈时已居住在里面了。而且老宅上还有岁数更大的绞圈房子,大家称之为“老墙门间”,应该是最先到达的褚姓先人建造居住的。从我记事起,只觉得这幢房子挡不住年代的久远,已苍老不堪了。
莘北村谈家塘绞圈房子(褚半农/摄)
自唐天宝十载(751)起,东吴地区一直属于华亭县,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划出华亭县西北若干地方置娄县,东吴约有大半地域划为娄县三十五保,褚家塘也就此属娄县。一百三十多年后的乾隆后期,刊行了一部《娄县志》,志书中记载到三十五保53个村庄名,其中就有褚家塘。就是说,以“老墙门间”为主的这个村庄,乾隆时已经形成,且有一定规模,被记进了地方志中。而“老墙门间”是幢两进的绞圈房子,连接它东面、西面的也都是绞圈房子。从中可推测,这幢绞圈房子在清初时就已经存在,到20世纪80年代拆迁时,已经有320多年历史了。即使从乾隆后期修《娄县志》时算起,也至少有230多年了。
2008年10月,我应邀参加第二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石汝杰教授处得到《松江方言教程》(复印件)。出乎意料,此书中竟有两处记录到这种特色住宅,名称写法同我在县志中写的一模一样。书中一是有词语“一绞圈”;二是有一段对话,原文是:“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这是指一幢两进的五开间绞圈房子,正屋前后两进各五间,再加四间厢房,一共14间房子。对话的意思是,如要造这样一幢绞圈房子,东家自备材料,匠人包工包饭,那么需要多少钞票,匠人肯做这个活了。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早记录绞圈房子的公开出版物。《松江方言教程》出版于清光绪九年(1883),距今130多年了。此书是外国传教士为其同伴编写的学习上海方言的教材,由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有当年行用的上海方言(当时称松江方言)大量常用词语和会话例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为珍贵。《松江方言教程》的记载明白无误告诉我们,在今上海城区范围里是有过绞圈房子的,清光绪年间还在建造,而且是主要住宅类型,不然,外国人是不会将它作为学习方言语料的。现在宠爱有加的石库门书中没有一点记载,可推测那时尚未有这种房子。
其他记载里也有。我在阅读清末民初上海滩小说时,经常看到与绞圈房子相关的词语,有墙门、墙门间、仪门、次间、客堂等,这表明,当时的上海城区里,一直是有绞圈房子的。从我掌握的现有文本材料看,绞圈房子时间上已涉及清代、民国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前几年,我把绞圈房子的文章、照片挂在博客上,有不少读者围观,有的还发来他们那边的照片,要我辨认,其中有居住在上海老城区的,还有奉贤、南汇等区的。这再次说明,绞圈房子在上海分布很广。
这些材料足以证明,展示先人聪明智慧的绞圈房子不仅一直是上海地区的主要特色建筑,也是当年吴地传统民居建筑,这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吴地老祖宗对我国住宅建筑作出重大贡献的证据。
日前,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
同许多稍有历史的城镇一样,从江南水乡成长起来的莘庄当然存在着令当地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且不说“人杰地灵”之类的套话,就岁月留下的故事,便可让我们阅读出这个地方的厚度,也感受到它的温度。
说闵行,自然绕不开莘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莘庄便作为原上海县县治,长达32年之久,县城的地位举足轻重。1992年“撤二建一”后,莘庄依然是新闵行区机关所在地,这一晃也有28年了。60年,一个甲子,莘庄作为闵行中心城区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实上它的发展的确是令人瞩目的,尤其是这些年来,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牢牢把握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在商业商务、文化服务、总部经济、生态宜居方面找寻莘庄特色,打造莘庄样板,一改昔日县城之旧模样。
但这仅仅是莘庄的60年。如果要追溯莘庄的历史,或者说,它形成集镇的过往,从最初的江南水乡,到百年前的铁路兴运,再到上海西南门户的枢纽,那也是风雨500年了。
我们常常戏言:在闵行,总有两个字常常被人误读,一个就是闵行的“行”(háng),不是本地人,往往把它读为xíng,行走的“行”;而莘庄的“莘”也是如此,习惯性会把它读成莘莘学子的“莘”(shēn),其实作为地名,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īn。
而莘庄的“庄”,总是让人感到有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其实,庄的解释有很多种,一是姓,最出名的莫如庄子;二是商店之类的,比如钱庄、茶庄;三是封建社会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比如庄园;还有代表现场气氛的,比如庄严等。但人们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数村庄吧。不过坦白地说,莘庄最早在形成集镇之前的确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哪怕在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被称为县城后,周边也是被一片广袤的农田包围着。当时城镇区域面积也不够大,总显得局促而逼仄,这从县城那狭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但许多江南古镇不都是这样的吗?
莘庄在挑战中成长、发展。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莘庄未来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这个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未来可期,自然是令人激动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长三角新兴的商务繁荣之区,也是宜居乐活的置业优选之地。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黄浦江上航行最早的轮船公司,就在闵行……丨闵行情
马桥文化: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原点丨闵行情
归帆、夜织、春耕、雪钓……闵行竟然可以这样诗情画意——丨闵行情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内,曾有一家“学子书店”,缘起……丨闵行情
闵行镇又叫“米行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丨闵行情
马桥的“马”,究竟取自何处?丨闵行情
百年前,位于闵行的这家书馆盛极一时……丨闵行情
这个重要部门曾设驻闵行,历经明、清二代……丨闵行情
这条朱行老街,藏着几代人的故事和情怀……丨闵行情
上海这个离市中心最近的郊野公园的建设,让“短板”变“样板”丨闵行情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